谢治菊:区块链技术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20-03-29 点击数:

导读:区块链技术让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是实现互联互通、安全共享、经济共赢的一种底层支撑技术,具有透明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中,不仅可以创新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丰富贫困治理的研究工具,还有利于实现贫困治理的精准化、增强贫困治理的公平性、助推贫困治理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因此,在贫困识别、帮扶、监管、评价和问责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真正实现精准识别、精确帮扶、透明监管、科学评价和公平问责。然而,在应用中也可能面临数据失真、识别无效、确认困难、指标错位等风险,建议从区块链技术的实际要求出发,转变贫困治理的思维,重塑贫困治理的流程,构建符合区块链技术的贫困识别体系、资源供给体系、过程监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结果问责体系。

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成效显著,但也面临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不高、数据真实性不够、扶贫资金使用不透明、扶贫过程监管不力、扶贫资源匹配错位、扶贫考核不精准和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而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性、高安全性、可追溯性及去中心化特征,以及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激励机制、时间戳等底层技术,对促进贫困治理流程再造,实现更精准的识别、更高效的帮扶、更透明的监管、更科学的评价、更公平的问责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恰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区块链+”民生领域如精准脱贫、社救助的应用。党中央、国务院的这种战略眼光告诉我们,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将大大提升治理的能力与成效,故本文专门研究区块链技术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的背景:概念及缘起

区块链技术来源于比特币。2008年,一位化名为中本聪的人撰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这篇文章中,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货币发行、流通和支付结算网络。与其他网络不同的是,该网络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1](P序言3) 2009年1月4日,作为比特币世界的第一个区块——中本聪制作的“创世区块”问世,自此拉开了区块链技术的序幕。随着时间的发展,区块链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人们将它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放在一起,称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三大并列技术之一。贵阳是较早关注并系统诠释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城市,其典型表现是2016年12月发布的《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这些应用与推广,让区块链技术慢慢进入了国家领导人的视野。在2018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区块链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全球经济结构重塑中大有可为。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要做到这些,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的主要场域,因此,从区块链的角度来探讨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是一种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成的链式数据结构,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是基于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协议。[1](P序言4)站在社会价值的角度,区块链技术让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是实现互联互通、安全共享、经济共赢的一种底层支撑技术,具有透明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2015年特别是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以来,区块链受到了学界的热烈关注。仅中国知网里,截止2019年12月18日,就有9331篇文章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探讨。通过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及聚合的可视化分析发现,就区块链技术本身而言,学界对“数字货币”“比特币”“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几个关键词的研究最多;就区块链的应用领域而言,“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等出现的频次最高;就技术的关联性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三个关键词出现最多。这说明,区块链与比特币、数字货币有关,去中心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智能合约是其使用最多的底层技术,银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应用最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有较大的关系。

 

 

由于本文是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应用,因此重点关注与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在政治投票领域,作为一种加密的共识机制,有人将区块链用于促进低成本、防篡改的投票行为,从而提高人们对投票机构和投票结果的信任度;[2]二是在城市治理领域,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可将原本需要数百台服务器的中央数据库,分散在多个城市参与者的信息节点上,会大幅降低城市运行和维护的成本;[3]三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功能,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主客体关系模糊化、角色不清的问题,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性和公正性;[4]四是在贫困治理领域,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防篡改性、可追溯性和共监管”等特征,来优化精准扶贫的全过程,实现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全流程管理。[5]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能够迎合扶贫对象的实际尤其是金融需求,多维度识别扶贫对象并建立扶贫诚信体系,有效克服贫困治理面临的“精准化不够”“透明度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难题。[6]因此,区块链是比大数据信息更简单、开放程度更高、共享程度更强的新技术,其具有的“共识机制、防篡改机制、共监管机制和可追溯机制”是区块链技术能够应用于贫困治理的四大核心机制(见图1),这些机制让贫困治理的大数据在一个个块内形成开放、共享、连接的区块,再把一个个区块开放、共享和连接起来,进而产生更大的区块链网状结构,有利于推进贫困治理的透明化、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和公平性,必将成为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支撑。然而,从现有的研究动态来看,学界研究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涉及市场与金融信任机制的建立、部分政府职能的监管以及用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应用于贫困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也主要集中于金融扶贫方面,这突显出本文的原创性、前瞻性与重要性。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的价值:案例及意义

较早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项目的是贵阳市红云社区。据悉,截止2017年3月,该社区共有临时救助户、医疗救助户和低保户143人,另有残疾人197人。为积极响应贵阳市政府的号召,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践,确保政务数据精准、安全,防止徇私舞弊、弄虚作假,2017年5月,该社区携手网录科技公司,共建区块链助困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基本身份信息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相关人员身份信息存证在区块链系统上,起到保留修改痕迹,防止任意篡改的作用。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身份信息被加密存储,授权查看,可防止信息泄露,恶意篡改。第二,服务信息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相关服务人员要完成的服务信息,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区块链系统上,起到防止任意篡改的作用。同时,由于服务信息是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进行了相应的权限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第三,资金使用信息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系统内所有资金使用、流动、去向等情况完整登记,并存储在区块链系统上。系统可详细了解每一笔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达到对资金使用进行可信监管、完整记录之目的,监管部门可依据此数据对资金进行监管和调整。第四,数据展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为将系统内记录过的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形象完整地展示出来,以供人查阅和使用。第五,基础平台模块。基础平台是借助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如不可篡改、可追溯、分布式账本等,而搭建起来的底层技术平台,其目的是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加密存储、授权查看。

分析发现,区块链助困系统的运行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唯一身份识别:残疾人与贫困人口每次使用和享受服务,都是通过唯一的身份识别进行,避免了身份的盗用和伪造;二是一人一个账户:每个贫困户和残疾人都拥有一个账号,可随时利用该账号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三是追溯资金流向:秉持公正、有效的原则发放、流转和使用扶困救残资金,实现资金监管、追溯和结算的透明化和精确化;四是实现无缝对接:将区块链助困系统与贵阳市“社会和云”系统数据进行无缝对接,培育从数据溯源、数据储存到数据共享相统一的应用体系,构建集智能闭合、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于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7]也就是说,该系统通过记录贫困和残障人员的身份信息、扶贫助残的服务信息、资金流向的跟踪信息,实现了扶贫助残的去中心化、透明化和精准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上述案例说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表现在:第一,可以创新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和“贫困治理过程”两条逻辑线索,以区块链技术能够促进贫困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透明化和公平性为前提预设,以区块链技术能够提升政府贫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可通过创新贫困治理的精准识别机制、精确帮扶机制、有效监管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和公平问责机制,来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第二,可以丰富贫困治理的研究工具。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中,既要有价值判断,也要考虑工具考量。价值判断要求技术的使用者重塑贫困治理的逻辑和手段,形成技术介入贫困治理的思维模式;工具考量指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开放平台,实现治理流程再造,促进贫困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与透明化。故此,可使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其应用于贫困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能够丰富现有的研究工具,开启新的研究思路,实现区块链技术与贫困治理的有效融合。第三,有利于实现贫困治理的精准化,为顶层设计提供有力参考。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进行贫困治理,有利于确保贫困治理的精准化。因为,区块链“去中心化、共识机制、防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等特征与底层技术,可以让贫困的识别更加透明、精准与公平,进而从源头上化解治理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此,可达至降低贫困治理成本、减少贫困治理风险之目的,最终实现贫困治理质量的提升,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第四,有利于增强贫困治理的公平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公开、公平和公正,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最大的附加值之一。公开,是指区块链上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且永久保存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场合查看。数据公开的好处是,真正的实现了信息的透明,没有信息的不对称。当然,这里的公开,并非毫无保留的公开,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只是公开了把加密数据上传到链上这个行为。但这就足矣,以后,数据所有者随时可以用他的密钥打开,以供大家对证。有了这样的公开,中间商可能就很难获取由于信息不对称获取的高额费用。公正,说的是区块链上所有的数据都是经过多方共识认可的,而且是用私钥签名的,是不可以抵赖和否认的,再加上数据经过链式存储,如果没有超过51%的算力是基本不可能篡改的。这样,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了公正性,因为所有存在链上的数据,都是不可否认的铁的事实。公平,是指没有一个中心的组织能控制和独自获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来参与和获利,也即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如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领域,其治理的公平性将会极大提升,进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五,有利于促进贫困治理的智能化,为政府行动提供借鉴。作为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之一,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呈现“去中心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本质上,智能合约是一个数字合约,除非满足要求,否则不会产生结果。但是,按照程序设定,智能合约允许人们在不需要第三方同意的情况下,执行可追溯、不可逆转和安全的交易。因此,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应用到贫困治理领域,一旦数据满足了治理过程中识别、监管和评价的要求,其系统就会自动产生这些功能,进而实现治理的智能化,为政府行动提供有效借鉴。第六,有利于推动贫困治理的透明化,为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撑。在区块链中,个人的身份是用密码学来隐藏的,区块链的密码有私匙和公匙之分,用户的私人信息用私匙,区块链中的公共信息用公匙。通过公钥,用户可以访问区块链的任何数据信息而不受限制,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高度透明。在此背景下,将其与贫困治理结合,无论是身份的识别、资源的供给、过程的监管还是成效的评价、结果的问责,都处于一种高度透明的状态,有利于防范治理风险。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的过程:逻辑及反思

目前,学界主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金融和版权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但将区块链应用于贫困治理过程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金融扶贫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和本土化的体系。下面,拟结合贫困治理的五个关键环节——识别、帮扶、监管、评价和问责,从应用逻辑的角度反思区块链技术是如何应用于贫困治理过程的。

1.区块链技术在贫困识别中的应用

贫困识别标准单一且不统一、识别不精准是精准扶贫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何会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精准扶贫标准和政策有关,与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有关,也与统计技术和数据本身有关。第一种原因,主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来解决;而第二、第三和第四种原因,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在区块链技术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节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他们都会遵从协议设定好的规则,自发去监管其他节点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并将认为是真实的节点记录保存下来,再加上节点之间相互独立且具有竞争性,因此代表每个节点的个人合谋欺骗的概率趋于零。[8]由此,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化解贫困户的识别问题,其具体做法是:扶贫工作者需要将所有待选的贫困户以及相关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区块链系统,这些数据不仅要包括他们的收入和支出等显性量化指标,还要结合贫困成因的其他相关数据,如存款、医疗、劳动力人口等其他隐私指标,从而精准摸清这些人的贫困原因和贫困程度,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5]然后,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上传的所有数据盖上时间戳。时间戳是平台数据的唯一身份证明,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接下来,这些加盖了时间戳的区块会按照相应的时间顺序和密码学的组合方式连接起来,形成区块链。[9]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和不可篡改性,让所有数据一经上传,经过全网广播确认后就无法更改,即使村干部、驻村干部以及相关扶贫部门的工作员想要修改也不可能,进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使识别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10]

2.区块链技术在扶贫干部匹配中的应用

由于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扶贫干部的匹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驻村干部业务能力强,但缺乏必要的农业发展知识;二是部分帮扶单位不重视,选派驻村干部流于形式;三是由于扶贫工作环境艰苦、任务重、压力大以及长时间远离家庭等原因,部分驻村干部内生动力不足,积极性难以调动。[11]区块链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区块链技术可在不同扶贫主体之间建立分布式的网络节点,各方通过访问将节点上的记录确认下来。[12]然后,依靠“分布式账本”的功能,先将所有贫困村的贫困成因、特点、人才需求等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再将所有待选的驻村干部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如工作经历、成长经历、业务专长等,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算法,为贫困村和村干部挑选出合适的驻村干部,提高用人需求和选人供给的契合度,提升扶贫干部选派的精准性,进一步发挥驻村干部的优势以及内在潜力,实现驻村干部和贫困村的双赢。[8]

3.区块链技术在扶贫监管中的应用

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因而容易出现盲目决策、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以及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据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报道,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精准扶贫领域,全国已有13.31万个贪污腐败和作风败坏行为被查处,涉案人员为18.01万人。[13]这说明,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监管问题,是目前精准扶贫领域最关键的问题,急需解决。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和共监管机制,为有效解决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动态过程提供了了契机,从而实现对扶贫参与各方的“全程管理、跟踪监督、有效监管”。[14]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引入了时间的维度,每一个区块生成时都需要经过验证并加盖时间戳进行记录,从而就确定了写入时间,可以进行时序排序,每一个加盖了时间戳的区块连接起来,就连接成了一条区块链;区块链的是分布式储存方式,可以让分布式网络中的节点进行验证和跟踪之前的所有记录;[15]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可以有效地在技术层面杜绝冒领、挪用扶贫资金的可能性。也即,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扶贫监管的逻辑在于:能够实现扶贫资金的溯源追踪,也可以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时监管,通过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审批到使用进行全记录,保障扶贫资金不被截留、挪用,避免人为造假,确保贫困户领到足额的扶贫资。[16]

4.区块链技术在扶贫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能否见效,关键在于考核和评价。但是,现有考核形式易产生官员间的互相包庇,更有甚者沦为“走过场”的考核形式。同时,内部考核通报导致考核结果公开度不高,难以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17]区块链技术运用纯数学的方法构建分布式节点间的信任关系,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在不需要信任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交易、确认、协助的方式。[18]因此,根据区块链对于数据记录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可以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绩效考核体系,精确反馈每个扶贫对象的帮扶效果,在达到扶贫目标后实现及时有效退出。[15]同时,由于区块链网络体系中没有核心的权威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任何一方提供信用背书,每个主体都在法律意义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等。[19]所以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精准考核,除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还能把社会意见纳入考核体系,更加重视贫困户的切身感受和基层的真实声音,让人民群众为扶贫干部、村干部和扶贫工作 “打分”,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多元渠道、多维指标的考核体系,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8]简言之,去中心化的特性要求帮扶主体除了“往上看”来满足上级要求和考核外,更要“向下看” 来尊重群众意愿和偏好,真心实意地投入扶贫工作。[10]

5.区块链技术在扶贫问责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扶贫责任机制的完善与推进。但是,扶贫责任主体不清,问责机制不透明、扶贫责任基层干部责任过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现有基于区块链的问责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扶贫领域,但以下的两种研究还是为本文提供了参考:一种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多层协作、多头互联的公共责任机制,这大大由于科层制模式下自上而下的问责形式,能够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决策风险,推动决策责任机制的根本变革;[20]另一种显示,作为产生网络的一种方法,区块链以促进信息互动的有效方式,创建信任机制和责任感。[21]事实上,从概念上讲,区块链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分布式的和安全的数字注册中心,其中信息交易是安全的,并且具有明确的来源、明确的途径和具体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以区块链为基础的问责机制可以量化责任对相关主体的影响,并强化责任干预的相对价值。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机构可以向相关人员提供保障和认证,进而使问责的依据、过程和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客观和透明。这意味着,区块链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促进合作和公平使用彼此服务的最佳机会,它为协调各方利益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在区块链中,分散的利益相关者代替了以前只有一个中心的数据拥有者,这些提供者和用户不仅拥有而且维护区块链的运行,共享运行收益,产生共识机制,可以实现公平、公正和透明的问责。[22]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的路径:风险及展望

从上述分析可知,区块链技术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其研究体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以多学科研究为取向,从宏观思路、中观路径与微观技术层面探讨区块链技术提升贫困治理成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强调区块链技术在解决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中的作用。现在距离2020年12月全国“区域性、整体性”脱贫的时间不到一年。大约在2017年,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分布式账本、安全性、透明性、高效性等特征和底层技术,对解决精准扶贫“识别不够精准、帮扶不够精准、监管不够透明、评价不够科学、返贫现象严重、内生动力不足”等方面的价值,已基本达成共识,这对解决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有重要的帮助。第三,洞察到区块链应用于贫困治理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区块链自身的技术特性所具有的内部风险,另一方面来自物联网、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区块链应用于贫困治理所带来的外部风险,具体来说,包括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等。[23]

但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的前提是决策者有区块链意识、执政者有区块链素养、扶贫者懂区块链技术、受益者懂区块链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区块链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落到实处,否则,应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如何保证贫困户收入测算的真实性、识别标准的科学性和人为排斥的包容性,也是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保障机制不健全,贫困治理思维没转变,治理流程未重塑,贸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也可能会面临数据失真、识别无效、确认困难、指标错位等风险。[16]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路径进行优化,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在路径优化方面,具体举措是:第一,建立符合区块链技术要求的贫困识别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化解贫困户的识别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和不可篡改性,村干部、驻村干部以及相关扶贫部门的所有数据只要一经上传,经过全网广播确认后就无法更改,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使识别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大数据系统,建立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和识别系统,进而进行精准识别。第二,构建与区块链技术相匹配的扶贫资源供给体系。前述分析过,区块链技术可以给帮扶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需求信息,让治理资源得以有效匹配,让贫困对象得到精确帮扶。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分别从扶贫项目、扶贫干部和扶贫资金的角度来谈。在区块链技术下,扶贫项目的匹配路径是:扶贫负责人通过访问区块链得到关于贫困户的各种信息,由此信息可以分析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及其周围地区的各种地理位置、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等,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对扶贫项目进行拟定,最终利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确定项目。扶贫干部的匹配路径是:各个政府机构及相关扶贫单位将所属扶贫干部信息通过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传到区块链上。然后,由扶贫负责人对扶贫干部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并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对干部进行匹配。最后,通过智能合约接口将匹配结果上传至区块链,如果结果相符,干部匹配成功,如不相符,则要通过区块链的可溯源机制再进行实地信息搜集,重新进行扶贫干部的精确选派,指导匹配成功为止。扶贫资金的匹配路径是:采用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来进行扶贫资金的自动分配,这就要求扶贫负责人要首先部署智能合约,然后扶贫干部将扶贫项目信息作为一个触发条件,来调用部署的合约。合约接收到触发条件后,会自动执行,并根据相应的扶贫项目来分配资金到每一个贫困户的账户。第三,培育与区块链技术相契合的全程监管体系。传统政府监管表现出分散化、模糊化、静态化、碎片化、人工化等特点,信息不对称、方法不对应、供需不对等、依据不科学,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以区块链技术条件下三维监管平台——帮扶主体监管平台、区块链监管平台、网络舆情监管平台的搭建为重点,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共监管”特征,从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立平台模块化监管机制,实现“三维一体”平台内外的交流、共享和沟通。第四,强化与区块链技术相吻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绩效评价体系,精确反馈每个扶贫对象的帮扶需求和帮扶效果,实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科学化。第五,建立与区块链技术相适合的结果问责体系。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也是保障问责机制的技术基础。它是一种依赖于技术、程序与流程而自动执行的合约机制。相比传统合约(法律合同等),智能合约属事前预定、预防执行,依赖于抵押物、保证金等数字化抵押资产,当触发条件发生时,自动判断严格执行,在状态判断、奖惩执行、财产处置具有低成本优势。因此,可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实现各主体间在协商基础上的责任划分和确认;然后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通过程序员的算法技术和程序设计形成代码与执行条件,一旦触发问责机制,则实行问责预警和实际问责。[5]

展望区块链技术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向度的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的多维度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与贫困治理的交叉融合;二是研究重点从现有的贫困理论体系建构与政策设计,转向区块链技术介入的价值探讨、典型案例与实践路径;三是研究方法从经验研究、传统研究走向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扶贫研究,重点在于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贫困识别、匹配、监管、评价与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1]井底望天等.区块链与大数据:打造智能经济[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张亮,李楚翘.区块链经济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9(04):112-124.

[3]高奇琦,阙天南.区块链在城市治理中的空间与前景[J].电子政务,2020(1):1-12

[4]朱婉菁.区块链技术驱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考察[J].电子政务,2019(11):1-16

[5]湛泳,唐世一.区块链技术促进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03):69-76.

[6]冯果,吴双.技法融合:应用区块链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法治进路[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2):24-32.

[7]首个区块链用于精准扶贫的项目宣布落地[BD/OL].财经网,https://tech.sina.cn/roll/2017-05-27/detail-ifyfqqyh8794819.d.html, 2017-05-27.

[8]戚学祥.精准扶贫+区块链:应用优势与潜在挑战[J].理论与改革, 2019(5):126-139.

[9]焦汉泰,白雪冰,李世荣.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应用的创新与思考——以安徽省区块链应用实践为例[J].山西农经,2019 (07):27-28.

[10]孟程,张莉.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强度化路径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8):41-42.

[11]卢冲,庄天慧.精准匹配视角下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脱贫成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74-85.

[12]劳莘,成竹.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的人资匹配[J].企业管理, 2019(5):95-98.

[13]周根山.党的十九大以来严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N].中国纪检监察报(第005版),2018-12-31.

[14]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J].金融理论探索,2017(5):

34-40.

[15]张玉庆,栾江.以区块链技术助推精准扶贫升级[N].天津日报(第009版),2019 -11-20.

[16]谢治菊.块数据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及反思——兼与“条时代”大数据应用相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5):32-38.

[17]陈爱雪,刘艳.层次分析法的我国精准扶贫实施绩效评价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16-129.

[18]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 2016 (04):3-16.

[19]邵奇峰等.区块链技术:架构及进展[J].计算机学报, 2018 (05):3-22.

[20]蒋余浩,贾开.区块链技术路径下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决策责任机制变革研究[J].电子政务,2018(2):26-35.

[21]Funk E, Riddell J, Ankel F, et al. Blockchain Technology: A Data Framework to Improve Validity,Trust, and Accountabil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 Academic Medicine, 2018(12):1-18.

[22]周亮.区块链技术可以成为问责制和透明度的工具[BD/OL].http://www.elecfans.com/blockchain/823768.html,2018-11-30.

[23]戚学祥.超越风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风险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20(1):87-92.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