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松:为何读研?何以读研?

作者: 时间:2020-05-07 点击数:

为何读研?何以读研?

——在2020年毕业生就业专题会上的讲话

姚华松

 

 1.我不合适做这次分享,我感觉李双龙老师、王利兵老师等学霸更合适。因为鹏兄的良好关系,我得给面子,其实真的不合适,因为我与学霸一直比较疏远。说说我的从学经历,初三中考的分数线:--498-504-539--(对应的学校依次是:普高-浠水师范-浠水一中-黄高),我的分数是518,爸爸想我念师范然后铁饭碗当老师,爷爷却执意我上县一中上大学,这样我就上了一中。97年,我去了湖北大学,大四报考北大研究生,未遂,工作一年,为了公费,家里穷,我继续去了湖北大学,01年找了西南农业大学(现在叫西南大学),硕导说她的每一届都有人考博,我同级的是一位女生,怎么办?只能试一下,结果我报了中大和华东师大,最后选择了中大。

总体上,读书或考研于我而言,主动性不强,目标非常不清晰,糊里糊涂,云里雾里,作为主体的“我”(基本)是缺席的,多数时候,我是absent

我一定相信,你们当然和我不同,你们有清晰的目标、诉求,你们步步为营,你们比我清醒很多很多。

 

 2.理论上,读书,读多少书,读到什么时候才不读,存在一个性别差异的问题,是家庭职业分工的要求。一般而言,女的辍学,必须务农,作为家里重要的劳动力,男的则念书,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我们一直的家庭体制如此,男主外,女主内。(大家应该还记得甘肃的杨改兰事件,妈妈杀死了她的四个小孩,然后她和她老公不久也自杀死了,奶奶说的那句话:你可以把老大给我留下吗?)

可见,读书不止于个人的事,也是家庭基于平衡发展的决策,也一定程度影响我们先就业还是先考研。

 

3.关于人生道路与成功的可能性方面的论述,我们习惯性围绕能力与学历展开。总体上,我们认为学历在择业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经验告诉我们,相对稳定的、体制内的、体制性福利多的单位与企业,相对欢迎高学历的人。大概率的现象是:学历高的人,就业的单位的级别与起点可能高一些,这或许是不读研而直接工作三年之后比较难企及的目标(门槛)。贝克告诉我们,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充满了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竞争一定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对手不仅是我们的同学,还有全市的,全省的,全国的,甚至全球的,怎么办?高一点的学历,多读点书,多涉猎各种知识,有可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学历依然相当重要,即使是在这个能力致胜的年代,我们都有同感。

 

4.研究生的若干tips:研究生就是academic,相对于本科而言,增量何在?我想提醒同学们:

1)看问题的格局更宽广,学会用全球视野与视角看问题,globalperspective,我们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我们的定位orientation一定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摸索过程,这是任何人无法代劳的,综述,科学谱系,脉络,归宗认祖,定位,向经典致敬,要精读权威文献与大咖的东西,如从事消费社会学研究不知道王宁老师,搞社会心理学不看周晓虹老师的东西,搞城中村研究没有听说项飚老师,当然不合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历史和历史巨匠的尊敬与敬畏,是我们成长与进步的重要基石。从研究的角度,这是圈定我们科学问题的学理基础。

2)提倡以小见大,接地气和顶天立地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不要一味追逐宏大叙事,建议大家多关注“小人物”,关注“野史”,关注“非正规”,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历程,关注不起眼的街角与空间,学会从下而上开展研究,从活生生的泥土里吸收营养,强调具象化,情境化,在地化,强调抽象概念到中间概念到可操作性概念。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本质(使命或工作)是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产生想象力!

相比北方,南方,不止于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精神和价值概念。在这里发生的看起来是非主流的,但这种非主流并非是对主流的否定,而是最先发生的主流,它所代表的是更早发生的未来。这里虽距庙堂远,但距鲜活的现实近,成为有修养、有能力并且能担当的人。

3)方法论的补充与完善:除了掌握谢颖、庆鹏等老师教给你们规范的量化分析外,还要系统学习质性分析,扎根理论、口述史(宏大历史的车轮在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驶过的时候,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生活史、事件史等。

4)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当然是“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学真本事,掌握真本领,美好与炫丽的青春来不得半点敷衍与做作。

5)处理好几组平衡关系:理论VS实践,学习VS生活,独立VS协作,做人VS做事,业务精湛VS人文情怀。

 

5.最后,我莫名其妙地送大家两段话:

(1) 关于“方法论(质性研究)”——

“好好地写写那些平庸无奇的世事人情吧!”

“这一研究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学术和生活是如此地贴近,而每个人的经历又都是如此的精彩。它使我深深被这一研究方法和它所体现的人文和平民精神所吸引,并让我对自身和许多自我固有的观念进行了反思。我第一次感到,做人与做学问竟然可以如此地统一。”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P9

(2) 关于“以人为本”——

真正强大的国家,是人民生命体验能够影响国家制度设计;真正繁荣的城市,是市民生命体验能够影响城市制度设计。(何艳玲老师语)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将人带进来,教育体制(当然包括研究生)同样如此。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一个尊重差异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公民,这是当下中国转型和发展最需要的支撑。(何艳玲老师语)

 

谢谢大家!祝福同学们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诸事顺意!

 

           

 

【特别说明】本篇讲话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华松副教授于202056日晚上在社会学系2020届毕业生就业专题会上的一个受邀发言。作为“过来人”,讲话仅代表个人立场和观点。在此,原汁原味地通过文字进行简要呈现,以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