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报】走进挑战杯——专访卢汉桥教授

作者: 时间:2011-11-30 点击数:

2011年10月16日-19日,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隆重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冯嘉敏、李浦云、方雪贤、温绮雯、蔡龙湖的作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民生关怀和政府责任——基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猎德村创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指导教师:卢汉桥教授、唐勇博士),荣获终审决赛二等奖。这是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作品在第十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终审决赛特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终审决赛三等奖之后,连续第三次获得挑战杯全国赛大奖。究竟这个团队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屡次闯入挑战杯全国赛,斩获如此佳绩呢?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成功的”

岁月是朵双生花,烙上了年轮,剥夺了青春,总是不能同时赋予人生的经验与年轻的激情。但是当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站在你面前时,你便会原谅他们年少的无知,只知道会被他们面庞上、血液里翻腾的热情与冲动不自觉感染。所以看到一群大一新生在自己面前跃跃欲试时,卢汉桥教授还是微笑地接纳了他们。

“当时这只队伍是唯一有低年级学生参与的,低年级学生经验少,其他人都不愿意带”,卢教授回忆起刚组队时情形,向记者娓娓说道。是决心,是五人眼中迸射的坚毅最终打动了卢教授,小队自此开始接受教授的专业指导。但挑战杯的准备是个漫长并艰辛的工作,冯嘉敏及同学在大一下学期便着手准备课题。适逢广州迎亚运,关于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工作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热点之一。因此他们就决定以城中村拆迁为着脚点,把体现民生关怀和政府责任作为研究课题的方向。

“当你准备要开始多彩大学生活的时候却不得不选择放弃各种社团活动,放弃课余周末的时间,甚至当别的同学都放假回家准备过年了,我们还在外面调研写论文。”提起最初的奋斗,冯嘉敏不禁心酸。不仅是时间上的困难,才大一的学生面临的更多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为此,卢教授列出了一条长长的书单。多数是大二或大三的专业知识,“做起来可能有些吃力,但是我们就是要‘跳起来摘桃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团队在暑假就开始拼命读高年级课程,还要不时应对卢教授的抽查。教授认真,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训起来不客气”。回忆起那段学生被挨骂的日子,卢教授笑着说到:“当时差不多被训的时候都是哭兮兮的”。

有压力才有动力,在教授的批评与鼓励下,五个队员很快成长起来。熟悉专业书籍,接受理论指导,一步一步完成了理论上的准备。“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成功的,盐水里面泡三遍,尽管很累,做起来很吃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卢教授欣慰地说道。

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在忍耐寂寞中成长”

在挑战杯比赛准备长达2年的时间里,公管这支五人小队遍尝苦辣酸甜,完成了一篇篇独立的论文。在获奖光环的背后,他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查遍了各种关于市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广州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但实地调研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工作,不是看遍各大城村的风光,随意发几份问卷就能够完成的。当时正逢亚运建设时期,城中村的拆迁和改造一度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和敏感度比较高。学生去采访当地的村民因被误认为是记者暗访,遭到村民普遍的不信任和排斥。有时候,正赶上村委上访,本想借此机会混在人群里了解相关情况却被保安硬生生拉出来。所以,在实地调查和上访村民的过程中,往往一个村子要跑好几趟,疏导了村民消除误解了才能更进一步地去开展下面的调研工作。

在遭遇困难和不解时,团队往往是最温暖的力量。不仅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在比赛的准备阶段,团队的良好分工与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五个同学有静有动,有文有武”,卢教授说。根据个人性格与特长,团队分工很细,冯嘉敏负责作品推介,李浦云负责统稿,其他同学则准备视频资料及调查结果统计等。

但论文的准备是最枯燥的,往往一个论题需要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来佐证观点。有时候光是2万到3万字的论文就要写好好几十遍。卢教授的要求非常细致和严格,从参加比赛摆出版头上的图片大小及位置,到每个小小说明,都要反复地修改3到5次,直到满意才肯罢休。“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小队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比赛的道路上一步步越踏越稳,越踏越远。

论文的准备过程枯燥,比赛的过程又异常煎熬而寂寞。在猜测评委可能要提的问题及完善比赛材料的过程中,工作非常繁重,特别是在校际比赛脱颖而出后,紧接着就是紧张的省际比赛,比赛的要求更高。但由于当时正是大二才刚刚开学,团队同学的联系和协作不是和协调,又加上准备的时间紧急,准备资料还有很多没有完善,所以只能加班加点,每天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冯嘉敏说,虽然那段时光过得很煎熬,但是为参加全国赛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心智,所以,到头来,看到自己一路从懵懂走向成熟,觉得付出了终究还是值得,即便是痛也是快乐的。“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在忍耐寂寞的岁月中逐渐中发会了成长。”冯嘉敏说道。

“一览众山小”

没有一种精神比自信更振奋人心,没有一种挑战比敢于接受挑战更能令人欣喜。卢教授自信地接受了挑战,带领大一新生冲击挑战杯全国赛;五个学生自信地接受了挑战,坚持了2年,也披荆斩棘了2年,最终捧回挑战杯全国赛大奖。在参与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卢教授始终强调三个词:创新,勇气,自信。曾担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的卢汉桥教授向记者说起了学院参加挑战杯的历史。“差不多已经‘疯了’”,卢教授戏说。参加挑战杯已经成为公管学院的一种风气和传统,成为学院领导在抓的品牌。连续三年获得省赛特等奖,连续三年闯入全国赛,学生的普遍参与和积极努力都让挑战杯发挥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的作用。“我们想以此撬动整个学院的创新精神”,卢教授说道。

而勇气也是在参加挑战杯过程中整个小队持有的精神。老师总是把困难说在最前面,但是一群学生丝毫不怯懦。带队老师唐勇向记者介绍道:“一开始队员论文写得不规范,逻辑性不强,但是都很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即使能力最初达不到,也会按照老师的目标一步一步做下来。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抱怨”。

在谈及参加比赛的目标定位时,卢教授说:“我们一开始就是冲着最好的去的。”全国赛的赛场上,公管学院的作品与全国各优秀高校的作品竞争,参赛经验丰富的公管学院显得信心十足。提到在全国赛中负责介绍作品的冯嘉敏,卢教授赞扬道,“很难想象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那么镇静,非常自信。”

“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风景,无论每个方面,我们都应该拥有更高的追求,一览众山小才能看到最好的风景”。卢教授表示,希望同学们本着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创新未来,到更大的空间里遨游”。

(供稿:广州大学报 记者:王孝妹 曾玉麟 编辑:陈嘉欣)

时间:Nov 30, 2011 10:00:00 PM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