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0日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青年文化英才系列访谈
因为无意看到社会学理论的书籍,当时还在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的周利敏将攻读的博士学位确定为社会学。如今初有建树的他希望,能够加强社会学主流理论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灾害社会学之间的对话。
“2004年我读社会学博士的时候发生了印度洋海啸,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又发生"卡特里娜"飓风,两次灾难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这让我感觉到了研究灾害社会学的重大意义。”细心的周利敏查看中国期刊网发现,那时中国社会学界,研究灾害的论文少得可怜。“但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历来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随着社会对灾害关注度的提高,这门学科一定会从边缘走向中心。”
他在研究领域持续发力,参加工作后主持11项纵向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CSSCI来源期刊多达20余篇。研究主题多涉及灾害社会工作、灾后重建中的社工组织、灾害中的集体行动以及新贫困群体的形成等等。
“现在有人过分相信抗震科技,其实经过国际灾害研究发现,智能科技并不能抵御所有的灾难。”他建议,在运用科技减灾的同时,应注意进行人文科学的减灾,主动从一些不适应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迁移出来,还自然以本来面目。
对话

南方日报:你做灾害社会学研究,遇到什么难题?
周利敏:目前灾害社会学在国内并不是主流的研究领域,参考文献很少,90%以上都是外文。
比如,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人类对灾害的可承受力,像年龄,这些因素在灾害社会学上被称为“脆弱性因子”。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刻画这些“脆弱性因子”,它们难以量化,不仅要搜集资料、做问卷、搞调查,还要做数据分析、地理分析,涉及跨学科研究。
南方日报:雅安地震地区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受灾群众现在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各种力量该怎样发挥作用?
周利敏:在灾后重建阶段,最迫切需要的往往是工作和住房。要提供包括业余生活、心理服务、公共卫生、人际相处、新闻信息、情绪稳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要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比如医务陪伴、伤病关怀等。在心理服务上应注意加强对医生、护士、救援干部等群体的心理辅导。在住房、城市规划、交通、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当多发挥专业人士的建设性作用。另外,民间的援建力量可以成立服务联盟,同时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时间:Jun 27, 2013 10:24: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