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应邀赴陕西作“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专题报告时,对广东的“农民工积分制落户”做了详细解读,并透露“这一制度或将在全国推广”。“入户”涉及亿万人民的利益,此番户籍改革再次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讨论由来已久,对此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各界难以达成共识,其中夹杂不同利益集体之间的博弈,最终以部分省市先行试点的“积分入户”方式开启了破冰之旅。
舆情背景:
一、户籍制度改革
自从1958年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我国逐渐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从此就开始按照户口身份实施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不尽相同的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户籍制度成为严重阻滞人口流动、社会改革和具有福利身份区隔和歧视性的饱受诟病的顽疾之一,成为“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共识是众多改革之中最为充分的,但至今改革幅度仍然很小,未见大规模起步。同时它也是近年来众多改革领域中,改革目标方向路径认识最不统一,涉及利益最广泛,被利益绑架最深,最缺乏改革动力的一个制度。
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舆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关注比较少,2007年出现爆发式增长,紧接着三年新闻量持续增长,2010年在广东积分入户制度改革的带动下,户籍改革关注度再次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而今年热度依然不减,前三个季度达70万,关注度超过以往年份。
二、各地积分入户制度梳理
2010年
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了积分入户制度,外地在广东务工者只要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入户。
2012年4月
深圳取消外了来工招调工政策,统一通过积分入户政策。
2013年7月1日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正式实行,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也正式迎来了积分时代,随着持证人在上海居住年限、工作年限、交纳社会保险年限的增加,和学历职称等的提高,他的积分值相应累计达到指标分值,就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达到标准积分120分的居住证持有者,所享受的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2013年9月21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对广东的“农民工积分制落户”做了详细解读,并透露“这一制度或将在全国推广”。
2013年9月24日
天津市政府宣布明后两年该市将试行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制度,这意味着继广州、深圳、上海之后,又一个特大城市将加入积分入户行列。
三、关注度走势
据图表2可知,2010年随着广东宣布实施积分入户,舆情关注量增长很快,随后几年稳步上升。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新闻关注量已经超过了10万。尽管褒贬不一,积分入户制度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都是难能可贵的一步。随着广东的破冰,上海紧随其后,天津也不甘落后,甚至“这一制度或将在全国推广”,积分入户制度影响的群体越来越大,试点也越来越成熟,新闻舆论持续关注,热度稳步上升。
舆情传播:
从图3可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关于积分入户制度“或将在全国推广”的言论,20日之前没有引起媒体关注。20日当天,人民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大型网站开始介入,随后各大媒体先后报道,新闻量快速增长,21日达到峰值,之后热度迅速冷却,关注媒体寥寥可数。而微博则快涨快跌,20日即达到高峰,随后迅速消沉。
舆情传播特点:
一、媒体关注度较高,时间跨度较长,微博网民“激情不再”
积分入户制度一直是舆论非常关注的话题,但这又是个持续了多年的老话题,不似爆炸性、新奇性新闻抢眼球,但因其重要性,媒体还是给予了持续报道。相比之下,微博网友似乎不“买账”,除去大量转发之外,热情评论的相对较少。网民“激情不再”的原因有二:首先,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本新闻只是研究员的爆料和媒体的猜测,习惯了各种谣言和子虚乌有辟谣事件的网友,很难对类似这种言论产生信任感。其次,网民的理性。一直“难产”的实质性的户籍改革已经让民众等得太久了,每个人都明白了这涉及到的复杂而艰难的利益博弈,所以对于希望渺茫的政策,或者即使出台了也是变了味的政策,民众并不幻想,也并不期待。大家还是更关注确切的、眼前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网民关注的选择性分化
通过图2和图3的对比,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图2中大家对户籍改革中的积分入户制度本身还是非常关注的,而图3中对专家的积分入户制度“或将在全国推广”的言论关注度很有限,同样的事件,出现了选择性分化现象。
三、新闻媒体引导网民的现象凸显
本次舆情事件属于媒体率先报道,各大网站转载,然后腾讯微博网友给予了较多的评论,相比较而言,新浪微博中网民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属于在主流媒体的引导下被动评论。从部分专家、网友表达的观点来看,大多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形式虽好,实际好处才是最根本的、大家最关注的,如果变了形式地设置积分障碍,实际上又成了“另一道坎”,还不如不改。
舆情关注点分析:
关注点一:担忧积分入户实际利益及实施效果
且不说农民工进入城市落地难、扎根更难,名义上“市民化”后,有些方面被边缘化的问题仍然较普遍地存在,比如积分入户之后,却还要面临“积分入学”的残酷竞争。事实上,就拿广东来说,真正通过积分入户的农民工本就少之又少。广东的入户准入条件看似不高,但“60分”只是下限,如果那个城市一年的入户数量限定在1000人,你有180分也未必能成为该市市民。因此,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积分入户制度只是一个画在墙上的大饼。(据钱江晚报:《积分入户,看上去并不美》)
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证制度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新门槛已成为普遍现象,或者存在只改变户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转”现象。而当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难以真正“走出去”和“留下来”,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试点中,甚至出现了原有城市户籍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的“逆城市化”现象。(据新华日报:《居住证成了农民工落户新限制》)
新浪网友:落户改变不了根本问题,就算落了户,买不起房一样没有稳定的家,不如给予一些比较实际的福利比如医保等。
关注点二:对积分入户制度的期待
正如韩主任如言,“这一制度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或将在全国推广”。无疑,这是对广东省率先试行的高度肯定,更是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最好“福音”,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的日辏完善,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工落户城市不将再是美丽的梦想!顿时,心中大喜,脑海中立即想起了旭日阳刚的歌曲《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这春天里”。(据北京晨报:《“积分落户”能否让农民工走进“春天里”》)
人民网网友:真心觉得这样的考核办法好!既能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有较好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新浪网友:能改善农民工落户问题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修养,使大家都尊重农民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关注点三:积分入户制度的推广难度
新浪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应该看到,这条路子可以说“任重而道远”:给地方政府带来的,首要的是考虑建立合适的准入制度,更多的考虑民工的实际,让更多的人能够翻得过坎、进得了门;重要的是如何在发展中提升自身实力,保障入户后民工兄弟们,如何让他们一起分享到当地政府分配相关的利益分配。民工兄弟们也要思考,只有在就业中提升自我,找到发展自我的路子,才能获取在这场“竞争”中取胜的“必胜技”。(来自 人民网)
搜狐网友:值得推广,很好的户籍改革方法,只是具体实施起来有困难!
天涯网友:出发点很好,实施起来会“相当”难。农民工都涵盖哪些进城务工人员?保姆,“扁担”算不算?工种之间怎么比较?处理不当会增加新的社会矛盾。
北方新报网友:觉得广东农民工积分制落户难在全国推广。该制度门槛过高,全国有2.6亿农民工,渐进式进城无法满足城镇化需求,只有改革城乡两元和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公平进城的机会。否则,积分落户会激发抵触情绪,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被分享,越往深度广度推进遭遇抵制会越多。
(来源:城市中国网 2013年09月26日)
时间:Nov 1, 2013 10:09: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