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潭门,渔民经常会将西南沙群岛比喻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园。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帆船时代的潭门渔民曾在西南沙群岛的许多岛屿上兴建房屋、开挖水井、种植椰子树,一些渔民还在岛礁上站峙①以守卫自己的家园。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西南沙岛礁上就地建造了许多简易庙宇,这些庙宇主要以兄弟庙和土地庙为主。据潭门渔民回忆,过去在西南沙建造兄弟庙主要选择一些位置相对比较重要的岛屿,比如南沙群岛的北子岛、南子岛、太平岛,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东岛等。这些岛屿多数都是渔民抵达西南沙的首个岛屿,或是重要的中转岛屿,亦或是这些岛屿上可以为船队提供淡水薪柴补给等。1970 年代,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几位老师前往西南沙进行实地考察时,曾在东岛和永兴岛上见到许多珊瑚庙和兄弟庙遗迹,比如东岛西南面有一座兄弟庙,庙联曰“前向双帆孤魂庙,庙后一井兄弟安”; 又比如永兴岛上有两座兄弟庙,其中西面一座庙门题写着“海不扬波”,两侧对联分别为“兄弟感应灵,孤魂得恩深”,另一座庙内有一块神主牌,上面写着“明应英烈一百有余兄弟忠魂灵神位”①。据潭门渔民介绍,这些庙宇很可能都是过去潭门渔民或文昌渔民的祖先亲手建造。帆船时代,为了在茫茫大海之中能够有一处神灵和庙宇可以祭拜和依赖,潭门渔民经常会随机利用岛屿上的珊瑚礁等石材建造简易庙宇。这些庙宇中以兄弟庙居多,庙内一般只有一个神牌和香炉,有些珊瑚庙中同时还供奉有观音、关公等神牌。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庙宇之外,其实过去西南沙群岛中还有很多类似兄弟庙、娘娘庙的简易珊瑚庙②,其中多数庙宇因为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和海水侵蚀而不复存在。
帆船时代,潭门渔民出海时间非常长,从四五个月到大半年不等,其间渔民只能生活在船上,或是短暂停留在某个岛礁上。在这段时间里,出海渔民经常会不时地举行祭拜兄弟公仪式,尤其是当登陆某个岛礁,如果这个岛礁上有庙宇的话,所有渔民必须要亲至庙里祭拜。讲述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当地渔民谈起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 1980 年代,一次一行船队去南沙作业,其间经过太平岛,按例船队中所有人都要下船到太平岛上的庙中去祭拜,但是有一个 20 多岁的小伙子偏偏不愿去祭拜,在众人一番好言相劝之下仍然无动于衷。结果后来在作业过程中,该小伙子不幸被螺旋桨打伤手脚,所有在场的人都唏嘘不已,认定他的受伤与他没有上岛祭拜海神有关。南沙太平岛过去一直是潭门渔民在南沙作业的一个重要停泊处和补给站,每次潭门渔民航行至此海域时,必定都会亲至岛上祭拜兄弟公。据潭门一位老渔民回忆,过去在南沙的越南渔民和菲律宾渔民因为受潭门渔民影响,偶尔也会跟随潭门渔民一道登岛祭拜兄弟公。由此可见,潭门渔民建造的这种流动的庙宇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传播信仰和文化的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海神兄弟公信仰在海南东部沿海渔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世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因为出远海作业人数的减少以及其他缘故,昔日兴盛的兄弟公信仰在海南岛东部地区急剧萎缩。虽然现今海南本岛的民众对于兄弟公的信仰和崇拜大不如从前,但是在东南亚一带琼籍华人社区里却依然可以见到很多兄弟庙或兄弟公神牌,这里的琼籍华人一直延续着信仰海神兄弟公的传统。如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只要是海南籍华人居住较多的社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专门供奉兄弟公神牌的庙宇。这些专门奉祀兄弟公的庙宇一般被称为“昭应庙”“昭应祠”“孤魂庙”“兄弟公庙”等,也有的地方是将兄弟公神牌放置在诸如天后宫等庙宇内,与妈祖等神灵一同祭拜。比如,1875 年,琼籍华人在越南会安城集资兴建琼府会馆,馆中正殿匾题“昭应殿”,专门奉祀一百零八兄弟公。同样在越南古城会安还有一座昭应塔,塔中供奉了 108 位在1831 年死于广义省 King Tu Duc 处的 Thu Xa’s 海上的商人,每年农历六月十四及十五日均有人祭奠③。
在越南芽庄市万宁地区,有一座建于清宣统元年( 1909) 的昭应庙,它是越南中部南区规模最大的中国式庙宇,里面供奉的一百零八兄弟公是当地琼籍华侨祭拜的主要神灵之一。在越南南部的 guang ngai,有一座古老的海南人庙宇,庙内一块 1906 年出自于叶鼎基的石碑记录了这座建筑最早建于 1838 年,并于光绪年间修缮以保存“108 兄弟公”的神位④。在新加坡,由琼籍华侨筹建的琼州会馆其前身乃是建于1857 年的天后宫,其间同时供奉有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和昭应一百零八兄弟公等神灵。在新加坡的大芭窑,由海南人于 1940 年代集资兴建的昭应祠主要奉祀的神灵就是一百零八兄弟公,目前是当地琼籍华人常去的庙宇之一①。
在印尼巴厘岛的巴当湾,当地琼籍华人曾在 1888 年修缮过一座主祀一百零八兄弟公的昭应祠。祠内除奉祀一百零八兄弟公之外,还供奉有天后和水尾圣娘的牌位,其中于光绪未年( 1883) 敬献给天后的一块匾额上刻有“海南第一”的字样。在这座昭应祠的一份捐款者名单中,共有 283 人的姓名,其中有 256 名海南人,17 名福建人和 10 名广东人②。从这份名单中不难看出,其时海南人在巴厘岛一带已然是最主要的华人群体之一。此外,一些碑文遗迹还显示,历史上由海南人组成的秘密会社也曾以兄弟公为保护神。比如在印尼的丹戎贝诺阿,苏尔梦( Claudine Salmon) 教授曾发现一块题写着“英杨海阁”的匾额,这块匾额列有 35 个捐赠者的姓名,但其中有 20 个人的姓名同时又出现在另一块刻记秘密会社成员的石碑上③。下面一段文字是丹戎昭应祠的碑铭内容,从这段介绍文本中不难看出,当时海南社群对于海神兄弟公信仰之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