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第四届
南国学术研习营圆满闭营
2021年7月13—15日,第四届学术研究营活动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的30多名营员和学院6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由于疫情等特殊原因,研习营以线上的形式进行,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老师和学生们的学术探讨热情。
2021年7月13日下午,广州大学第四届南国学术研习营正式开始。首先是入营报道环节,学院热情地欢迎了每一位参与者。7月14日早上,举行了南国学术研习营开营仪式,由学院副院长杨芳副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刘向晖书记致开营欢迎词,学院副院长王枫云教授进具体介绍学院发展情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GUPA”,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和珠三角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创新高地。公管学院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公共管理学院不仅在学院自身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突破,同时在党建教育、师资建设、人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
接下来进入学术圆桌会议的“数字治理”环节,刘晓洋副教授主持并带领全员围绕着数字治理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探讨。
陈潭教授在大数据驱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学术分享,以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国家治理及其向度为主题,指出国家治理的函数与变量,如国家治理的基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家治理的要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治理机制的结构又分为横向(portrait)、纵向(transverse)、交叉(overlapping)、核心(core)等数种,最终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治理将形成数字型政府、平台型政府、简约型政府、智能型政府、智慧型政府等多种模式。
彭铭刚教授所主讲的大数据驱动环境治理,高度概括出当下我国环境保护、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如环保事权划分重叠与破碎化、属地管理与地方发展主义倾向、社会参与和机构能力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环境智理”带来了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也优化了环境治理的决策机制,打破了知识与信息的垄断,公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多维度、多信息间的相互传递,形成了大数据下的全流程环境监管模式。
学术圆桌的第二个环节,张茂元教授主持并带领大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董石桃教授以乡村振兴与监察下乡二者间的联系进行论述。“监察下乡”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加强权力监督,避免官僚制弊端的必要举措。监察下乡与乡村治理是国家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的一个样本。现代国家治理的轴心逻辑是寻求权力和权力之间的平衡,“监察下乡”中就包含着“权力制约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利”的双重逻辑。监察下乡推动了国家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村社干部既是连接国家和社会的纽带,也是国家权力嵌入和整合社会的行动主体。从根本上来讲,“监察下乡”是伴随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科层化和合理化,国家对基层干部权力的制度化规制。
郭明助理教授则以“乡村文化”视角去看待乡村振兴,认为找回自身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中的柔性支持。在目前的乡村开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仅注重外在的乡村形象规划,忽略了内在的乡村灵魂建设;注重提升乡村产业并推动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塑造等。总的看来,农村地区正走向原子化,以文化振兴推动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极为迫切。同时郭明助理教授也指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应秉持分类推进、转化视角、定位主体、注重乡村规划等理念。
晚上,迎来了最令人期待的学术嘉年华环节,研究生与营员聚话研究生生活。由刘晓洋副教授负责主持,学院研究生秘书刘颖老师以及学院团委书记林曼曼老师协理,共有王鹏、董秀芳、吴娱、谷玉萍、韦丽温莎、张小米等6名研究生代表进行分享讨论。他们分别对同学们考研准备、论文发表等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涉及内容广泛,如研究生奖学金、政治、英语、专业课的备考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还有在复试和面试过程中的种种技巧。大家积极踊跃地提问探讨,会议氛围十分活跃。
7月15日早上,进入研习营学术圆桌会议的“社会发展”环节,由夏宏教授主持。谢俊贵教授讲解了“疫控社会学———学科构建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瞻”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疾控社会学原本是医学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然而目前已将其单独提出来作为一门单独学科。这是当代学科的微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使然,同时也是疫疾防控的特殊性所促使的。去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以来便正是凸显了这一问题,我国亟需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疾控体系,更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才资源,以此应对不断变化着的世界。面对此次疫情,可以说社会在突发疫情机制中存在着一些真空,对疫控存在盲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较可能存在滞迟,有事后诸葛亮之嫌,而只有加快建设起完善的疾控社会学知识体系,深入认识疫控社会学的实践指导作用,并投入到实际运用中,这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亮教授进行了广州移民社会工作的发展概况及实务分享。2005年广东省举办首次社会工作师试点考试,开辟了社工考试的先河;2007年广州成立的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全国首批的、试点初创的社工中心;2010年广州市建设了全国首批试点的二十条街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在2012年为全市各区推广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015年改名为街道社工站)。我院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涉及诸多领域,例如社会工作评估的理论与实务、灾害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基金会等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管理及运营的理论的和实务实践、社区矫治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移民和多族裔区域的社会工作实务等。广州是一座流动人口较多的超大城市,必然少不了对来穗外国人的管理需求。王亮教授认为可以通过社工服务加强外国人与本地居民之间、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外国人有序参与社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社区,从而促进其融入在穗生活。同时社工站也能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在穗外国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广州外国人服务及多元社区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下午2点研习营进入小组研究设计的分享环节,由蒋红军副教授进行主持。共有六名同学进行分享发言:林捷燕《人工智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的赋能效用研究》、邓爽怡《我国临终关怀应对策略研究》、刘紫欣《乡村网红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伍泳妍《线上教学与在校大学生情商关系研究》、冉皓玥《数字时代“互联网+智慧养老”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赵雪斐《“男颜新风”:成都市男性护肤品经营战略调研》。曾维和教授和周利敏教授分别进行点评,既指出研究中的可贵之处,也指出了需加以改进的地方,给予了十分中肯的评价。
本次南国学术研习营的闭营仪式由蒋红军副教授主持。首先邀请了高曼、谢红俊,李凡、全崴等四名同学分享了自己在本次研习营中的收获与感想,交流了学习体会。蒋红军副教授对各位同学的研究热情进行了肯定,希望大家加强学术训练,在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进阶。最后蒋红军副教授鼓励同学们读百年辉煌,行万里山河,写天下文章。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理解、更好地认知党和国家发展的不易,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实践丰富自身,提升研究质量,让学术生涯更丰富、更完整!
撰稿|沈炫璋
编辑|林曼曼
编审|刘晓洋
监制|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