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7月,也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我参加了学院社会学系周利敏老师组织的暑期实践队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脉络中的制度分析”。其实这是老师研究的其中一个课题,之前老师已经对这个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而我们这一次主要是帮助老师整理资料,看能不能够从中发现新的观点。
实践持续的时间大约有5天的时间,每隔一天我们都会进行小组会议,把自己找到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老师也会就我们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虽然只是整理一下文献,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费劲。我们要把所看的文献进行挑选、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下来。当然,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帮助。经过几天的时间,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佛教旅游经济的知识。就这一次的课题而言,分为几个部分:绪论、僧人与俗人:制度安排、企业与寺庙:制度安排、佛法与国法: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实现的障碍:嵌入性非正式制度、结论与讨论。而我主要是负责总结企业与寺庙在制度上的相关文献,从三个发面来探讨:1.寺庙内部管理制度现状:“松散”与“非正式”;2.寺庙管理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包括1)神圣性管理:宗教管理与行政管理分开;2)经济性管理:委员会形式管理,以平信徒为主;3.政府对寺庙制度安排:依法管理。在对文献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是比较有意义。
1.政出多头的体制
当佛寺及所在的自然区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景区后,专设的风景区管理部门就成为与佛寺并行,通常是凌驾于原先管理寺庙的宗教团体组织之上的机构。一些著名的、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名山风景区管理部门并不隶属于所在地地方政府,而是直接受命于高一级政府,成为与所在地政府平行的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一种管理上的政出多头的体制:佛寺事务由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组织管理,佛寺周围的民众由所在地政府管理,整个风景区由专设的行政部门管理。(赵伯乐,2003;44)
2.在资金使用方面
寺管会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结合寺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七塔寺财务管理和审批制度”。财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按照民主理财、独立核算、逐级审批、相互监督制约的原则运作。规定了所有收入和支出必须有正规票据,所有票据经过造册作永久保存等。任何个人不能挪用公款,不能使用白条报销。从1994年开始,我寺实行仓管制度,才采取库存控制法,每月月底仓管员必须向仓管主管法师,提交本月仓库商品平衡表及物资去向表,主管法师核对盘点后,再决定进货类别,避免看货物的积压和浪费。(贾汝臻;32)
3.引入物业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在提高自身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向社会物业管理企业开放了独特而全新的服务市场,是佛教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共识,经报请有关部门同意,玉佛寺决定将寺院的物业管理托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曹曙红,2004;51)
4.管理体制——从赋权到“增权”。
宗教旅游的传统管理体制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和法律的赋权,如赋予旅游管理部门开发和决策的权责等。这种自上而下的开发“包办”,有利于整体规划、统一开发、集中经营、方便管理,但往往使宗教场所以及有关社区的居民和企业等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甚至导致了管理上的“独断”、经营上的“垄断”和“破坏性”开发的情况,而且与平行的行政职能部门(如宗教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门)相互协调起来比较困难。这种单向度的赋权使各相关主体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参与宗教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依法给各相关主体“赋权”外,还要体现和实现各相关主体的“权益”。(明世法,2008;90)
5.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
寺院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1)、安装电视监控系统。为加强寺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寺院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对各重要部位进行全天候监控,提高了寺院对突发事件的子应变能力。2)、设立电脑网站。寺院建立电脑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络,密切关注世界佛教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全社会的信息交流。3)、敷设高品质音响设备。寺院敷设了高品质音响设备,平时播放佛教音乐,营造宗教氛围。每逢举行法会,寺院每个角落都可同沐法雨,使香客、游人普受法音滋润。4)、配制电子巡更系统。寺院配制安装电子巡更系统,加强夜间巡逻,消除火灾隐患。并与公安消防部门联网,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5)、添置先进设备。在库房、客堂、办公室等配备电脑,添置传真、复印、摄像等先进设备,提高工作效率。(钱俭忠胡倩雷俊峰,2004;21)
当然,这些只是研究中的一部分重点的观点,我们在这次实践中学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希望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能够帮助老师完成课题。也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学习。
(作者:06社会工作班 黄晓菲)
时间:Aug 27, 2009 3:14: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