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达家书||第48封:满怀激情,拥抱未来

作者: 时间:2023-08-12 点击数:

《公达家书》第48封

满怀激情,拥抱未来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袁喆,硕士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在讲述之前,我想首先感谢《公达家书》的再次被邀请,非常荣幸自己能有第二次机会在《公达家书》撰写自己经历,分享自己故事。

在第一封家书中,我讲述了更多“确定性”的内容,比如:如何备战考研,如何调剂院校,如何参与科研。在这一封家书中,我更想跟大家谈谈自己这一路以来的“不确定性”。罗翔曾言: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性占据了人生的很大部分,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正是一次次的不确定性让我走到现在,让我成为自己。在2016年9月踏入广州大学大门的那一天,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4年后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更未想过7年后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那么,我是如何踏上这一条道路?或者用一句当下很时髦的话,我的命运之轮是何时开始转动的?

我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始于大学一年级时王霞老师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她讲课生动有趣,将晦涩难懂的政治学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让我第一次领略到社会科学的魅力。在她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费孝通《乡土中国》等书籍,对社会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霞老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因此该校也成为我一直追寻的“星星”,指引着我一路前进。

我与科研的初次见面则源于2018年的冬天,我正与班级同学一齐倾听刘波老师讲授的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束后,我主动留下询问刘波老师关于社会保障的问题,或许是老师激情澎湃,我们讨论了约半小时,随后她便邀请我前往竹苑吃饭,期间她一直期待和鼓励我从事科研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正是这次吃饭,让我第一次对“科研”二字有了模糊的印象。在《社会保障学》课程结尾,我们被要求写一篇约8000字的课程论文。或许是因此上一次交流,刘波老师对我的课程论文格外关注,我们讨论了课程论文中许多细节和完善之处。最后,她告诉我她申请到关于“失独群体”的国社科项目,若感兴趣则非常欢迎我参加。正是这一次邀约,我便决心参与她的国社科项目当中,命运的轨迹便就此发生转变。

大三下学期,我在团体科研项目屡受重创的情况下,半自我怀疑半自我否定地跟随刘波老师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仅能用二字形容:煎熬。从12月定好选题,到3月份定稿,期间我改了整整21遍!正是这一次经历,我第一次明白一篇正经的论文该如何撰写,我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开始抱有信心。在刘波老师的激励下,我在4月份和5月份分别撰写了两篇论文,主题均为失独群体。所幸的是,第一篇“煎熬”的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后两篇论文则发表在省级期刊上。大四期间,我则跟随谢治菊老师开展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她让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篇定量研究论文,掌握了量化研究的写作套路,论文质量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此处,我想重点感谢刘波老师能够担任本人的科研启蒙,感谢谢治菊老师能够担任本人的科研向导,感谢两位恩师让我能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走向学术之路!

经历5个月的考研备战,我非常不幸运地未被自己的心仪学校—中南大学—录取,走向了漫漫调剂之路,在迷茫无助的时候来到了冰城——哈尔滨,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自己的硕士生涯。回头看来,我再一次做出了人生中的正确选择!感谢张雪峰的推荐,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内的“国防七子”院校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院校(笑)。然而在202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是一所低调却强劲的211院校,我面对录取通知书时更多是无奈和不甘。等我踏入学校大门后,我却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捕捉到一种新的色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来到北方地区深切地感受到东北人的热情、开放与好客,品尝了浓郁地道的东北菜,更学会了豪爽的东北腔。

在哈工程,我则切实地感受到另一种风景,我在郑莉院长、殷亚迪老师等所讲授的社会学理论课程中切实领略到“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导师高明华、赵岩所开设的量化研究课程上明白了定量研究的逻辑与形式,在吴肃然、那瑛等老师的质性研究课程上感受到定性研究的魅力。如果说我在广大的日子是繁忙且愉快,那么我在哈工程的日子则是悠然且充实。在这里,我慢慢地向着学术大门迈进,多次参与学术会议,学习高阶量化模型,尝试英文论文写作,获得国家奖学金,为自己的学术发展夯实根基。至此,我想感谢导师高明华教授,感谢人文学院各位老师和同学,让我能在东北地区收获美好的回忆。

undefined

袁喆参加202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在自以为“驯服”人生的不确定性时,结果我在博士申请途中诸事不顺。先是心仪院校导师告知名额被占,迫使我急急忙忙于10月末端重新选择导师,而博士研究计划和硕士毕业论文两座大山集中一起压得本人不得动弹。在11月初,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联系人大老师,在收获“欢迎报考”回复后既惶恐又不安地递交了申请材料。我当时将目光确定在中大、川大、厦大三所院校,从未奢望过申请到人大。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我心灰意冷地度过了整个寒假,中大和川大均未进入复试圈子使得我一直陷入自我怀疑与恐慌当中。所幸的是,3月份分别参加完人大和厦大复试后,4月份我得知自己被人大推荐录取,这也成为我迄今为止中最为高兴的事情之一。

一路走来,我突然明白人生就是如此多变,不确定性是多数,确定性是少数,我与学术的缘分并非线性式发展的,我也并未按照预期规划发展,误打误撞地参加科研,步履蹒跚地走向学术,在“广州—哈尔滨—北京”三地闯荡。我想,这也是为何古代文人总爱在诗词歌赋中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

人生的不确定性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块巨石,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将巨石推向山顶,用确定性去反抗不确定性。正如项飚所言:在不确定的世界,建设自己的大后方。在充满风险的后现代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热情、感恩、勇气和努力来建设自己,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使之不被不确定性之巨石所压垮。

最后,我想引用罗曼·罗兰一句名言来勉励各位与不确定性做斗争的我们: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在家书的结尾,我想再次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广州大学的诸位老师,希望我们都能逆风前行,一路生花。

袁 喆

2023年8月10日

致信人:袁喆,中共党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2020年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2023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文案|袁 喆

编辑|曾博涛

编校|贾 茹

编审|刘志东

监制|万朝春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