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出席第四届公共管理
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研讨会
2023年6月17日,第四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张凤阳教授名家工作室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燕山大学、青岛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州大学、西安财经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怀化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山东政法学院、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和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智副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发言和讨论。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远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张校长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简要地介绍了西北大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学科建设成果以及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意义和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近年来的学术成就。随后,他对此次会议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希望以此次会议为载体,有效激发公共管理共同体成员关注国家和地方治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培养更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核心人才。第二,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兄弟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交流,进一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最后,张远军副校长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和青年才俊常来西北大学交流思想、深化合作的期盼,以期共同发展。
第一阶段主题报告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第一阶段的主题报告。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我们所在时代内在性框架的结构与重构》的主题报告。首先,张成福教授以一个问题“世界和宇宙在我们之外吗?”引入,揭示了社会实在的本质内涵,从而提出公共管理现实正是内在性框架的透射和反映。随后,张成福教授重点分享了他的思考,分别介绍了内在性框架和外在性框架的含义,着重强调了内在性框架的重要作用,并且运用生动的比喻阐释了“大问题”的内涵,回扣了会议主题。
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做了题为《公民信任与电子参与》的主题报告。首先,朱春奎教授尖锐地指出了公共管理学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一,科学、哲学的功底不够;第二,想象力不够;第三,和公共管理实践联系不够。朱春奎教授认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当前公共管理的学科前沿之一,并运用一系列生动的实例对其进行了阐释。随后,朱春奎教授指出,重视公民信任和电子参与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协商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恰好取决于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最后,他认为公共管理学科仍拥有着光明的前景,将对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对以上两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评议。雷晓康教授表示,两位专家研究主题深刻、研究视角宽广,引起了与会专家及学者关于交叉学科这一“大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公共管理学科纵深发展。
第二阶段主题报告
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尧远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做了题为《民本民主:中国式民主新范式》的主题报告。杨立华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如何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已成为思考“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杨立华教授以历史为切入点,指出公共管理学人在新时代必须思考和回应如何建设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中国这一全新命题,并详细解释了中国式民主新范式的内涵以及实现路径,强调民本和民主的融通会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颜昌武教授做了题为《以中国为尺度:中国特色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的主题报告。首先,颜昌武教授认为,以中国为尺度建构中国特色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发展阶段公共管理学界的“大问题”,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自觉和追求。随后,颜昌武教授从方法指引、以世界为中心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以及以中国为尺度建构中国特色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四个层面进行报告,指出只能在中国大地上解决中国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及方法。
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做了题为《人民算法:再论如何定义治理过程中的“人民”》的主题报告。何艳玲教授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基于改革史理解新时代;第二,如何基于新时代理解当下的中国国家治理;第三,如何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来理解人民。何艳玲教授指出,应将人民的概念命题化,并从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理过程中。同时,何艳玲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公共管理的核心精神是公共性,因此公共管理学界的专家及学者应当高度关注公共管理当中的人民命题。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尧远教授对该阶段三位专家所探讨的主题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李尧远教授认为三位专家的汇报,展现了他们全面、深刻且有温度的思考,颇有启发和指引作用,让大家受益匪浅。
第三阶段主题报告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主持第三阶段的主题报告。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做了题为《公共管理重大现实问题的应急管理政策与机制研究——以澳门特区疫情防控应为例》的主题报告。叶桂平教授从应急管理政策、应急管理机制、澳门特区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实践分析、澳门特区应急“全周期管理”经验探究四个方面切入,指出“全周期管理”是一种科学思维,有利于城市宏观经济发展和城市微观设施建设,应加快构建“全周期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治理路径。
《公共行政评论》主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朱亚鹏教授做了题为《政治意愿与政府行政改革:基于退役军人管理与保障体制发展的分析》的主题报告。朱亚鹏教授围绕其目前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享,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详细阐释了政治意愿的概念,并对国内外关于政治意愿的理论及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随后,朱亚鹏教授以退役军人的政治意愿为实例,分享了既有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退役军人领域政治意愿的因素,并在报告最后提出了相关优化路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孔繁斌教授做了题为《面向数字化的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主题报告。孔繁斌教授就公共管理知识的定位和品格、公共管理知识生产的情景变迁、公共管理学演化的客观性以及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指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其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数字社会加速到来使得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的同时,也为数字政府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公共管理知识应当切实回应数字时代,以积极心态拥抱发展趋势。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对此阶段三位专家的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评议。司林波教授认为,三位专家的报告坚持以问题导向激发理论创新,与主题密切相关,提出了大思想、“大问题”。
第四阶段主题报告
第四阶段主题报告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付熙雯教授主持。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韩兆柱教授做了题为《国外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比较研究》的主题报告。韩兆柱教授首先以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新公共治理理论等六大公共管理前沿理论引入,对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释。随后,韩兆柱教授从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政府角色、人性假设、组织结构等七种维度对国外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进行了系统比较。最后,他对比较研究的困难性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辩证思考,指出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比较研究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元素,仍然任重而道远。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做了题为《社会保障的合作生产与中国共享型社会保障》的主题报告。席恒教授首先从合作生产与利益共享角度解释了公共管理的本质,随后对社会保障的合作生产与利益共享进行了阐释。同时,席恒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享型社会保障的特征和意义,并对共享型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做了一系列分析。报告最后,席恒教授指出,要实现社会保障应助尽助、应保尽保和应享尽享,就必须实现社会保障的共享、分析和独享,真正做到对目标人群的社会保障需求保障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罗梁波教授做了题为《行政理性工作场景的比较:基础、阶梯和进路》的主题报告。罗梁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其报告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行政理性的工作场景和梯度。同时,罗梁波教授从行政理性基本范畴、行政理性基础、行政理性的科学逻辑和实践效度等方面系统阐释了行政理性的内外格局,指出了行政理性的存在基础。最后,罗梁波教授呼吁在宏大宽广的命题上下功夫,探索理论的永恒本质和经验的行动框架。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付熙雯教授对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及精彩的点评。付熙雯教授认为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极具理论深度,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宏大命题,回应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编辑|曾博涛;编校|黄小哲;编审|林伟雯;监制|周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