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封:无问西东,天地广大

作者: 时间:2023-09-07 点击数:

《公达家书》第53封

无问西东,天地广大


致GUPA新同学:

转瞬即逝,我业已毕业一年有余,三年前初探研究生门道,怀揣着紧张与憧憬抵达“小桂花”,开启了我亦长亦短的研究生生涯。期间师友相伴,良师益友聚一堂,他们如光辉照耀,点亮我求知的道场。今天,你们踏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阶段。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胸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在这里,将会是你实现梦想的舞台,是你成就自我的平台。在这里,你将遇见知识的源泉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你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奋斗和成长。借此机会,作为老学长,我想给你们分享几点经验和忠告。



博闻经纬,寻精研之大道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作为新时代的公管人,我们不仅需要广泛涉猎,更需要精于研习。在我理解中,研习有五部曲:

一是讲究“厚积薄发”,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陈潭老师在我入学时就常叮嘱我:“要多看经典著作,多读权威期刊。”典籍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智识与实践经验的传承。就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而言,威尔逊之《行政学之研究》展示的治理智慧,行政之道,西蒙之《管理行为》展现的治理技巧,引导之道,马克斯·韦伯之《经济与社会》展示的治理智慧,社会之道和亚当·斯密之《国富论》展现的推动公利,治理之道等为我理解“培育公共精神,创建健康社会”构筑了“基石”。

二是讲究“将心比心”,重点在于“情感共鸣,扣住时代脉搏”。一篇规范的著作、期刊、报纸和报告都有抚今追昔,赋心悠长,观点阐释,情感映生,情感脉络,透露真实,因此,阅读要有共鸣的情感,既能够增强阅读体验和理解力,也能够培养洞察历史变迁和展望未来社会趋势的能力,使阅读成为一种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体验。

三是讲究“善于发问”,重点在于“窥见真相,苦读不倦”。加拿大哲学家波普尔强调说:“智慧不在于获得答案,而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这也提醒着我们,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善于质疑和思考。只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找到追寻睿智之道的方向,诚如“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

四是讲究“走出去引进来”,重点在于“思想交锋,激发灵感”。学术高峰论坛既是激发学思热潮的平台,也是学术观点交锋的一线战场。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我们可以走出校园,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这些交流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并参考他们的观点以丰富论文写作,从而促进学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言:“辩论是智慧的竞技场。”正所谓高峰论坛,智者荟萃,知识横流,火花飞溅,学者争鸣,见解迸发,问题探讨,思维碰撞,思考启迪,收获满盈。比如在攻读硕士期间,苦于《大数据驱动公共卫生应急治理的智慧表征与实践图景》一文被拒五次,于是我积极主动参加北京大学治理现代化论坛暨中国应急管理和政策分析2020年年会,从中汲取智者观点,捕捉写作灵感,最终被刊发于《电子政务》2021年第6期。

五是讲究“勤于检索”。重点在于“融会贯通,突出知识自主”。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是研究者必备的素养与本领。在这个信息迅猛,万象聚焦的时代,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似乎更加便利。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学术论坛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学术资源和知识分享的平台。陈潭老师教导我要关注所有核心期刊的公众号和各式各样的学术视点,且以此为鉴、观察自身,构建学术自我。在“独上高楼—情感共鸣—窥见真相”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注重融会贯通,将不同的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保持情感共鸣和对真相的探究,以提升自己的理解和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广纳天下,涵丰富之思维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知行无界,学思无穷,思维的种类与方式是科研者弥足珍贵的无形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公管人,我们须具备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怀疑思维。

一是跨学科学习,培养学术发散思维。“广学于五言之内,纳韶华于三代之上。”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公共管理专业要求我们广泛地学习各种学问,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包容多样的学派和学说。拓展视野学发散,思维方式翩翩舞。广纳天下的思维意味着不拘一格,能够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积极探索多元的知识和观点。通过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能接触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拥有更加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站在多个领域的高度,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记得有一次刚开学时,我便到学院请教陈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做这个我不懂的选题?”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要拘泥于一点,我们要‘拨线捞面’,拓宽自己思考的边界”。于是,在此期间,我努力探索信息计算科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点,致力拓展研究面,汲取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正所谓,跨越学科宽视野,思维不受限。广纳天下丰知识,观点多元探。

二是求同存异,孕育学术创新思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阅读、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欣赏和吸纳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求同存异扩思维,创新思维在其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点,理解差异,从而培养学术创新思维。学术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勇于挑战常规,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求同存异,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创新的学术思维。我们师门有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时会分享彼此对某一社会热点,政策出台和学术前沿视点的看法、评价与意见,以此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提高观点的创新系数。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表明我们对待不同观点应该持开放态度,并尊重并倾听他人的见解,,借此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学术创新的精神。

三是我思我在,滋长学术怀疑思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怀疑是智慧的先导”等认知哲学观点一直烙印在我研学的全过程。文献综述中只见其“综”,而未见其“述”的现象司空见惯,“述”的本质上就是我们对某一主题或领域怀疑并补充的结果。学术怀疑精神是广纳天下的鲜明特征之一,其特征是不盲从和追随,而是要对过往和既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估。在人工智能改革热潮之下,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应用,虽然有助于我们减少那些重复且非必要的研究程序,但若人类没有“慎思”,那只能被人工智能“奴役”。若我们没有思考、怀疑与批判,研究将变为“热跟随”,缺少了“冷思考”。因此,我们应秉持怀疑态度,并主动挑战现有观点,寻求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正所谓“怀疑从扩展于无知,进而引导到知识。”

顶天立地,做意义之研究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在做研究时,我们既要向上生长,耕读典籍,保持思想的高度和理论的厚度,亦要向下扎根,跳出象牙塔,脚丈阔地,紧扣现实需求。对此,我认为有意义的研究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的高度,如琼楼之耸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思想的高度上,顶天立地意味着秉持着宽广的研究视野、开阔的研究思维和前瞻的研究意识。对于研究者而言,宽广的视野可以探寻“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本质,开阔的思维可以开辟“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前瞻的意识可以提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妙计。对此,凭借纵横的思维望远,犹如伟大的望远镜,穿梭于星辰之间,不拘俗世的羁绊。

二是理论的厚度,如藤缠之曲径。续写无限华章,需要理论的厚度作为依托。正如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说:“没有理论作指导,实践就会迷失方向。”理论的厚度为“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和怎么研究”提供了指南,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并在学术领域中开创新的领域和思想。犹如思辨之艺凝聚于言语,洞见之光闪耀于学术的殿堂。

三是实践的深度,如苦海之跋涉。毛泽东在1930年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有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实践深度是将学术理论付诸实际行动的关键。作为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扎根一线,深入实践,上视政策制定的过程,下察政策执行的轨迹,对照服务绩效和群众满意度,既要梳理并归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宏观重点与微观难点,亦要思考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例如,在钻研毕业论文之时,我起初并不知道信访社工的存在及其正当性,但经过长达9个月的实习,我才知道信访社工在解决缠访、闹访、集访和越级访,为信访群众链接政策资源和缓解一线接访工作压力等方面发挥,这也为我后续建构社工介入信访实务的类型划分提供了重要框架。正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言:“理论是我们如何想象自然界的方式,实践则是我们如何检验想象的方式。”正所谓,实践的大海能容纳多种信息的闪烁,热诚之心能捕捉问题的脉搏并洞察事物的真相。

四是议题的温度,如星火之闪耀。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亦聚焦着民众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现实问题。议题的温度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议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人文关怀。作为心怀国家和心系公众的学科,公共管理研究既要紧跟国家战略规划,亦要关注公众生活改善,既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亦要寻找实际的解决方案,既要构筑系统化的公共管理理论,亦要承担建设、发展与治理社会的使命。正所谓,问题是思想的诊断,温度凸显着洞见。

笔耕不息,写无限之华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反复学习和温习已有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发现新的见解和理解,使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更加熟练。撰写学术与学位论文亦是如此,需要我们学习像卖油翁那样的“笨办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在攻读硕士期间,没有哪一天是停笔的,接二连三的国家课题、小论文、书稿使我应不暇接,也正因这样,才使我从“烂笔头”转变为“嫩笔头”。对于论文写作,陈潭老师教我三个妙招:想写、敢写、会写,现分享给大家。

一是心海演绎千般箇,笔端浪涌万千怀。想写是指有足够的思考和灵感,有足够的素材和主题来展开写作。只有经过持续的思考和积累,我们才能够有丰富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能够一直写下去。通过持续不断的思考和灵感的迸发,我们能够不断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使写作水平得到提升,以致于不会出现“黔驴技穷”的囧境。

二是墨痕宣雄志,篇章透人魂。敢写是指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作是一个展示自己思想的过程,通过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才能够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挑战既有观点,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见解。敢于写作需要我们克服担心批评和失败的恐惧,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

三是字字铁笔铸锋芒,谱写华章喜人长。会写是指具备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才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依葫芦画瓢”也不失为一种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技巧的方法,多看、多悟、多想别人的文章是如何形成的,字里行间有存在何种逻辑关系。此外,持续的写作实践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使我们的文字更加准确、流畅和有说服力,笔头犹如剑锋,一日不磨,将稍显钝化,久而久之,便锈烂于形。

从广东到广西,从广州大学到广西大学,求学问路,无问西东。天地广大,无垠辽阔,广大天地,大有可为。相遇、相知、相识于北纬23°便是缘分,让我们一起博闻经纬,寻求精研之大道。让我们广纳天下,涵养丰富之思维。让我们顶天立地,做有意义之研究。让我们笔耕不息,书写无限之华章。愿你们在这里追求真理,璀璨人生,无问西东,天地广大!最后,祝愿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万事顺遂,祝各位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王鹏

2023年9月7日



致信人:王鹏(1997-),湖南衡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陈冠豪

编排|曾博涛

编读|贾 茹

编校|刘 璇

监制|万朝春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