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开展?
美国创业学教授、创业学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曾说:“我们正处在一场悄悄的大变革中——它是全世界人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胜利。我相信它对21世纪的影响将等同或超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工业革命!”那么,从大学的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要如何开展?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哈佛大学在创业教育实践上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突出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强调从实践出发。
课程内容开设上,不仅包括创业必需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如财务、营销、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课程,还包括领导力、有效领导等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都紧密联系商业实践,重视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一完整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创业理论,也能学习到具体的创业技能技巧,并能实施具体的创业行动规划。
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之一。“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站在实际创业者的立场上,学习什么是创业和如何创业,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比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能采取的对策是什么”等等,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案例训练也让学生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创业成功的几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硅谷大批企业的创立和师生成功的创业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据斯坦福大学相关人士估计,1988—1996年硅谷总收入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的。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除了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方面的培养外,斯坦福大学更重视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斯坦福大学的很多师生都具有浓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在斯坦福,约有90%的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首先体现在教师带头,师生共同融入社会,建立创新创业的学校传统。背靠硅谷的地理优势,使得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甚至是创业的经历,也让这些教师有足够的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斯坦福大学鼓励教授到硅谷的公司兼职或从事公司的科研项目,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教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很容易在硅谷迅速转化为产品。学校与硅谷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互动效应。
另外,学校也会用实际的规章制度鼓励创业创新精神。“停下”校规,让学生们可以随时辍学一年,然后再继续复学。这条校规也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使学生不再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失去学习机会担心。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孵化资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在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从教授到学生都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日本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相结合,依托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日本工业大学于1998年创设了产学合作中心,2006年改编为产学合作创业教育中心,注重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开展项目咨询,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在此过程中,反馈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也注重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甚至建立中小型新兴企业。
日本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重视与产业界、社会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一方面,许多大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加强与地区产业界的合作,为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实现大学与地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上述三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拥有完善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涉及创业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涵盖创业意识、融资、管理等内容。
2、师资力量强,拥有大量的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外高校注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养,鼓励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讨会,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在规章制度上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国外高校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也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措施支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国外高校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去,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实际进行创业。
5、加强与产业界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国外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和地方企业的资金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关注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限于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很难用单一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培养,更多的是需要融汇于整体的培养过程之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工程,这期间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效果如何,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如何,学校需要针对评价反馈结果,调整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培养方式。
免责声明:内容源于网络,我们对于网络内容的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
反思与教育初心回归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从20世纪末兴起,历经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在近几年“双创”战略的驱动下,在高校迅速掀起热潮。
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深化了高教领域的综合改革。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为创业而创业,学生所学专业废弃,用不上;多是低端创业,技术含量不高,门槛低,譬如某职业学院创业学生70%的创业项目是开网店;许多大学生筹钱创业,冒险逐利,代价高,除了使用生活费,还向家庭借钱创业从而增加家庭负担,更有甚者借了校园贷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创业技术含量低,导致创业不可持续、成功率不高,学生遭遇创业失败打击引发其他问题等。这些问题既反映出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也反映出“双创”时代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涉教育初心的问题的某些浮躁与迷失。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主要立足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先就业,适时再创业。创业是一个人价值观、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为了创业的教育,培养的是创业者。广义是指关于创业的教育,重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是广义,着眼于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传授给每个学生,为他们未来可能成为创业者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大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比例还不到20%,说明现阶段我们的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反思,如何进一步做到更好。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紧随国家部署相关的“双创”政策,各级各类高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们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多地聚焦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教育完善,而不应为了创业进行创业教育,更不能为了追求在校大学生创业率而进行低层次的创业。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立足于创新导向创业,不鼓励脱离专业的为创业而创业。“双创”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肩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要站在国家战略对人才需求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更期待以专业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我们认为,大学创业教育要渗透在各学科专业教育中,在教育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专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专业深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才从本质上回应了高校的基本职责—专业教育,通过在严谨的专业教育训练中渗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专业出色、对外部世界反应灵敏、应用专业创新的大学生创业者。比如陈第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读期间参加“IBM主机应用创新大赛”“微软精英大挑战”等大型比赛并小有收获后,他开始反复比较、思量,最终决定从手机小游戏做起,创立的有米科技,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应用广告平台。再比如四川联合大学95级硕士研究生林炜的一项有关皮革制造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及配方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前景。
有调查数据显示,13.8%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在住宿和餐饮业进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选择最多的领域。也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者中约95%选择比较传统的、易模仿的行业,而只有4.5%选择行业的空白进行创业。这些都说明以专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真正利用新知识新技术,以创新带动创业,才是大学生创业的正道。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立足于实践教育培养创业能力,而不是实践创业;对少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创业能力培养。回归教育初心,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突出实践教育特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本质上仍是一种实践教育。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有各方面的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教育才能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强化实践环节,不让其存于真空,要接地气。目前,有高校不断健全“创新兴趣组—创新团队—创业培育—创业初孵团队—创业深孵团队”的创业团队五级培育机制,让创业教育真正落地。比如广东工业大学以创新思维的专业课程导向创业思维培养,打通从创新到创业训练的多层次实践全链条。据统计,近年来参与创业实训的学生对实训效果满意度达90%以上。这些都是创业教育的好做法。创业教育突出实践环节,与事实性的实践创业有着本质不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也要摒弃那种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蹴而就,鼓励学生投入时间和资金,按照注册实体企业的形式进行实质的创业。
大学生创业实训主要立足于公益性资金支持,而不是寄希望于逐利性资本,更不鼓励家庭大量投入和借贷投入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目前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欠缺素质和经验,政策优惠可操作性不强,种种现实让大学生创业面临重重阻力。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通常在学校为主、社会企业为辅的支持下进行。在校大学生用自有资金,用家庭资金进行创业,不具有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摒弃那种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投入时间和资金,进行实质性创业的观念和做法。
大学生创业要多获取公益性资金支持,而不能寄希望于逐利性资本。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家人排第一位,占29.2%;第二位的是贷款,占24.7%。事实表明,用自有资金、家庭资金进行创业,不具长效性。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的资金应主要来自学校的资金投入、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资金支持,以及不强调回报的天使基金等社会和企业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如上海市早在2005年成立的注册资本金达10亿元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就是成功的例证。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每年投入1000万元,同时争取政府各项资金500万元,社会企业资金500万元,共计2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
创业教育回归教育初心,要嵌入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未来创业者。《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业教育文化融入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精神文化支撑。政策保障体现在学籍管理上,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各高校应该进一步细化,出台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办法,让想创业、在创业的大学生更加放心。
创业教育要有师资保障和条件保障。师资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针对各类创新创业开展指导的高级培训师严重欠缺。目前,一些高校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创业导师,另一方面从行业领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和经营人才来担任创业指导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的困难。条件保障是推进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专门从场地、导师、推广、融投资等方面进行联动帮扶。
高校聚集着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理应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如何构建骨干科研教师与学生团队的创新创业团队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社会的对接孵化体系、构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体系,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 米银俊、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