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封:君子不器,内圣外王

作者: 时间:2024-09-23 点击数:


《公达家书》第60封

君子不器,内圣外王



致亲爱的老师与同学们: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四年光阴。庆园草木,南国喧风,道尽无限怀念。琴岛北望,衮雪涛涛,斟酌往日得失。君子不器,内圣外王,或为其得其志。

所谓“内圣”,指的是内心德性的涵养,要求向外汲取与向内体悟,主要是走到先贤、师长、朋辈、自己的内心世界去。

第一,走到先贤的内心世界去。本科四年,或受激励机制的影响,或是自己未有足够重视,自己对经典的阅读颇为不足,每每言谈写作,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与惶惑。读些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经典而不是快餐式的期刊或其他奶头乐产品,显然是无法快速地让自己获得可观的收获,至少不能马上转化为一张证书或者刊稿证明。但四年过去,回首再望,追名逐利的短视、求而不可速得的浮躁、生活意义感的缺乏、心流状态的减少,都与书读的少有关。学养不足与知识贫乏带来的视野局促与思维桎梏让我们开始怀疑“无用之学”的价值,仿佛只有短期见效的技术学习或干脆把自己变为工具,练习“舔”的技巧,才是人文社科学生成功的正道。

现在看来,当时自己的这种怀疑颇为可笑,四年的拜师学习与闲谈交流让我逐渐对技术崇拜祛魅,对功利导向的论文产出祛魅,也让我确证了读书的意义,确证了人文社科学生的意义与不可替代性。那就是,读书除了外用于写作(发文章)、言谈(吹牛皮),更重要的是促进自身意义感的获得以及对获得意义感这一能力的训练。当然,读书也培养了我们的历史视野、洞察能力、战略思维以及战略定力,这是单看快餐读物、单吃奶头乐所不能获得的。而上述种种品质或能力,恰恰是一个人文社科学生所应具备的比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而不是纠结于学些浅显的、记背的、低门槛知识,然后自我怀疑这个专业谁来不能学、学了出去什么不能干(干什么都没人要)。难以替代的不是“物者”而是“物物者”的能力。

第二,走到师长的内心世界去。大学学习与成长,老师是第一资源与第一抓手。老师的言传身教、经验经历是我们获取对大学及社会的认知与间接经验的快速途径。多向老师请教、多听老师讲讲课本之外的知识尤为重要。可以说,对于每逢期末考就突击记背的书本知识,我现已多半遗忘,但对与陈院、治菊老师以及其他授业恩师的谆谆教诲,我还时常反刍咀嚼。按时间顺序,我遇到了几位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

第一位是王霞老师,她让刚刚入学的我初步感知到了大学的魅力和特点。霞姐极为用心的教学、精美的ppt、生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动员,以及课外的交心分享,都让青涩懵懂的我大开眼界。也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科研尝试与田野调查——对广州某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的调研,也是第一个立项的大创项目。霞姐联系杨芳老师提供进入田野的机会,并且在调研期间给予的指导鼓励,都让初次科研的我倍感兴奋与感激(特别是杨芳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虽非我的项目指导老师,但也尽心尽力帮助我们开展调研,不但自费在小区里面发问卷,还在中秋节给寒风中蹲在垃圾桶旁访谈的我们送月饼,还是个脸盆一样大的月饼,我和我的队友记忆深刻、实在感动)(当然,说到这个大创,还得特别感谢我的舍友陈锐,在四人队伍两人反水的情况下,是他陪着我走完这第一段科研旅途,此份回忆尤值珍藏)。

第二位是徐凌老师。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过省禁毒局、团省委、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调研访谈;我们创办社工中心开展禁毒宣教;我开始组建一支真正的团队打互联网+比赛。最重要的是,徐老师加速了我社会化的进程,教会了我怎么去整活、折腾,怎么在社会而非象牙塔内交往,当然,在整活折腾中,我的独立办事的能力提高了,胆量也变大了。这点是影响深远的,也为我后面能够跟上师门干事节奏打下了基础。

第三位,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位,堪称人生导师与楷模的谢治菊老师。治菊老师给了我三笔受用终生的财富。第一笔财富是频繁调研访谈得到的社会经验与科研训练。菊门干活,从早晨7点到晚上1点并且连续1周或更多是常态,老师学生齐上阵、共甘苦是原则,不管是科长处长司长,要你过去访谈的硬着头皮也得上。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如今我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才能越来越不怯场、不怕事、敢干事。第二笔财富是对世俗标签的祛魅。跟随老师做研究许久,听闻许多奇闻轶事,发现许多看似高大上和复杂的事情背后,往往蕴含着最朴素的道理。各种标签加身的权威也不是至高无上、完美无缺。自此我也逐渐有了质疑的勇气和定力。第三笔财富是排除万难,定会成功的信念。治菊老师是草根逆袭的典范,是勇往直前的标杆,她总能在现实的限度、主体的限度下,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或尽力而为、无愧于心;或突破限度、创造奇迹。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为我在这上升通道逐渐拥挤的世界里奋战,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师恩难忘,万言难表其一,后附诗咏之、记之。


与谢治菊老师合影


第三,走到朋辈的内心世界去。构建亲密关系,无论亲密关系的类型是友情还是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这门必修课在大学中却少有提及。越到大学后期,或越是成长,越加感受到亲密关系对于人生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作用。在和朋友或爱人的交往中型塑自身,让自己变成一个性格独特、灵魂饱满、敢爱敢恨的人也是我当下以及未来追求的目标。我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的关照与批评、交心与冷淡,无论以前有多少爱恨情仇、酸甜苦辣,至少我们在大学里面直线交叉的那一刻,我的人生因为你们而丰盈。更不用说那些可爱的、屡次启发我的挚友们——或是志同道合的“旅游搭子”、或是灵魂共鸣而探讨感情的“理论大师”、或是能佛能卷又充满灵气的小姐姐,以及互联网+团队的队友、挑战杯团队的队友、各位师兄师姐,不能一一列举,但都感激不尽。


与挑战杯团队的战友们在比赛现场


第四,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回望四年,眺望未来三年甚至更远,我不断地扪心自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干的事情有价值吗?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理想一言蔽之,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话很容易讲,怎么做确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和开拓的事业。做什么事情有价值这一问题也常常令人迷惑。对于内在价值而言,为了功利目标牺牲自己的快乐感与幸福感,这有价值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允许自己快乐,允许自己拥有闲暇、玩乐并且不带有负罪感是必要的,而且是需要不断调整心态修持的。牺牲快乐的奋斗能持续多久呢,没有动力又谈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对外在价值而言,写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报告,这些文章这些报告到底对实务部门、对政府治理、对民生福祉起到了多大作用,到底对知识积累有没有助益,常常令人困惑。身边许多事情也似乎在展现着这个世界“草台班子”的一面,但我仍然愿意相信,踏实干事,灵活处事,不呆板,不油滑仍然是行走于理论与实务界的有益原则。

所谓“外王”,指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功夫,要求胸怀广大,拥抱世界。这需要我们走出班级、学院、学校、国界,心存天下。

首先,走出班级迈向学院。犹记得走出班级迈向学院的第一步,是在班级内任团支书并在学院团委学生会任职。党团活动的跨班联合举办锻炼了我跨班级交际的能力,也给予了我在大学当中走出小圈子开展人际交往的最初经验。在学生会的任职的经验,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人际圈子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信息来源也不断扩大,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也在跟不同人交流当中得到了丰富。

其次,走出学院迈向学校。走出学院迈向学校的重要契机是科研竞赛。从大创、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的跨学院组队开始,我逐渐以滚雪球的方式认识了全校大部分人文社科学院要保研的同学。在跨院交往的过程中,不同学院的同学相互交流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让我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人生规划的设想,以及他们专业的职业图景。在与他们的交谈当中,我得以用不同学科视角观照当下的社会生活,在频繁的观点碰撞过程中,我得以在比较的视野下明晰公共管理的所长和所短,知道了这个学科的可为与使命。(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相较于其他学院,咱们公管学院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照可谓是无微不至,全院老师都有强烈的情怀和意愿带着学生做科研,这样的科研氛围在全校乃至全国都是少见。此外,公管学院的运作是比较典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也就是多点开花,个个繁荣。咱们学院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二级学院、中心机构好似都能独当一面,各成气候,这样繁荣的场面是与院长的良好领导是分不开的。这既不是戴高帽,也不是拍马屁,去了解一下其他学院以及其他学校的情况,便可知这一感慨所言非虚。)

再次,走出学校迈向全国。走出学校迈向全国主要体现在我的保研历程以及田野调研,前者意味着从地方的一个高校到全国的多所高校,后者意味着从高校象牙塔到社会大熔炉。一方面是保研。保研过程可以说颇为不易,从达成绩点、论文、竞赛各项指标以获得校内推免资格,到投递各个学校屡屡碰壁以致“夏0营”。或是标签所限,又或学养不足,保研之路起落坎坷,但幸运的是最后还算安全落地,也在保研旅途当中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当然,感受较深的就是,相较于其他贴着各种标签,带着各种光环高校出来的学生而言,我的理论素养、方法训练以及英语水平仍是短板,这也倒逼着我后来开始学习定量研究并下定决心多阅读、多啃书。在此,我也需再次对保研路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师兄师姐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另一方面是田野调研。能够跟治菊老师去田野调研,见识各色人物、了解各方风情是本科颇值得自豪的事情。在这些调研当中,我得以初步窥见社会运行的一些逻辑,也能切身体会到国家治理的艰辛与不易。帮扶干部握着我的手说出的肺腑之言让我至今难忘,防返贫监测户家中听闻的天灾人祸让我记忆深刻,滋味难言。田野调研是走上社会生存的“学前班”,在“学前班”的学习中,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宏大叙事之下的活生生、灵动可爱的个体,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不具体到人的政策是如何对具体的人产生何种的影响。这对增长我对世界的认知,寻求自己的价值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影响。感谢治菊老师给予的学习机会。


与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师生外出调研


当然,完美体现从学校走向全国的标志性事件还得数挑战杯比赛。我们从0到1,从无到有组建团队,从校赛打到省赛,再到国赛决赛拿下特等奖,可谓是本科期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国赛备赛的紧张与忙里偷闲,失误与力挽狂澜,早起与通宵达旦仍然历历在目。指导老师对我的吐槽与鼓励、我和战友们并肩作战与相互打气的场景,场外学校党委团委、院党委团委的老师和校学科、院学科的同学们对我们的帮助我们记忆犹新。感谢一路支持我们的睿贤书记、向晖书记、院长、朝春书记以及治菊老师、曼曼老师、付艳老师、赖珊老师。感恩遇见升哥、钰婷、汤果、杨部长、思聪。(我们很是记得几个场景:一是治菊老师快刀斩乱麻的巾帼豪气——“你今晚通宵都得改完它”,于是在六月高州的酒店里,我和汤果,一个线下一个线上开始国赛的第一个通宵。二是曼曼老师高超的审美格调对我进行了降维打击——“你这个ppt好土的春联配色”,于是我和钰婷愣在原地,感谢曼曼老师和钰婷对ppt努力。三是向晖书记在备赛全程的关怀以及她人格魅力对我们的感染,让我们颇感安心,用我队友的话来说,除了治菊老师外,看到书记就感觉稳了。同时要感谢书记支持纵升和钰婷退掉了回程的票,陪我见证了特等奖颁奖的难忘时刻。四是付艳老师的化腐朽为神奇,把尺寸本是错误的展品物料重新排列组合,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是忘不了我和思聪、杨部长在中大打省赛时,临近上场三个人边紧张边开玩笑;也忘不了贵大国赛候场时,我的沉默和升哥钰婷的打闹,两者形成的反差常常是我们聚会的谈笑之资。还有许多场景,不能一一述说,其事其感以诗记之。)

最后,走出中国迈向世界。很遗憾,在本科期间我未能做好这一点。但中国终归是世界的中国,未来的公共管理需要有国际视野、国际领导力的全球领袖型人才。走向世界这一个目标还有待于研究生阶段继续完成。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无非是一事以贯之——学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君子不器,向外汲取、向内修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而后达内圣外王之境。楮墨有限,不尽欲言,谨以此文纪念大学四年的生活,再次再次感谢各位师友!顺贺广大公管20周年院庆,祝母校公管院越办约好,桃李天下!

附诗三首,以应上文!

顺颂时祺!

许文睿

于琴岛鳌山卫东里村

【致信人】 许文睿(2002-),广东韶关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撰写多篇文章并在《浙江学刊》等CSSCI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纸发表,主持比赛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参与撰写多篇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与多个机关单位采用,撰写的口述史文章被多本口述专著收录。



不知什么律·谢师恩

初入广大之时 懵懂无知少年

幸得名师引路 始寻大学之道

师德高山仰止 师能超群绝伦

师风乾净俐落 师魂济世怀仁

师恩没齿难忘 唯有力学不倦

唯愿日新其德 唯盼不负厚望

力求君子不器 力达内圣外王

甲辰年戊辰月己未日 于羊城


七律·记挑战杯国特

办法总比困难多 好事从来要多磨

披星戴月赶报告 头昏脑胀打磨聒

展板尺寸错错错 突发情况咄咄咄

指导老师齐上阵 横刀立马整花活

讲稿曲折常修改 演示文稿几入魔

幸得队友多关照 齐破荆棘踏山嵯

何惧前路多扑朔 腹有诗书自踔踔

敢叫万国齐奉朔 披甲提剑按辔踱

2023.10.31


七律·致谢有感

四载光阴转瞬逝 一腔肺腑倏难吟

恩师领路拨迷雾 挚友同道荆棘清

奔波不畏寒风剧 垃圾分类大创情

白鸽禁毒尤重要 初建团队常争鸣

巧乘机缘入师门 师兄师姐感情亲

先是穗城周边转 而后粤黔调研新

四个群体口述史 几篇论文波折频

保研之事多不易 两顾金陵秦淮汀

少年怎感怯与惧 江夏转战琴岛滨

但率团队多挑战 问鼎特等多欢庆

傅说岂甘伏版筑 舜出畎亩与尧平

此番挥师入齐鲁 请君侧耳听剑鸣

甲辰年戊辰月己未日 于羊城 春雨绵绵 万物复兴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