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探秘

作者: 时间:2024-05-18 点击数:

探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培育公共精神 创造健康社会

学院介绍

一、学院使命

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学院实力与教学

学院设有行政管理、社会学2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社会学、MSW、MPA硕士学位点以及管理决策与创新、社会政策与统计方向等相关方向博士学位点。行政管理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5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

三、人才培养条件

①师资配置

拥有教职员工67人,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海外引智驻院教授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省级人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州市优秀教师5人。

在专任师资队伍中,90%以上教师拥有国内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为45岁以下青年教师,60%以上教师拥有海外访学经历,40%以上教师拥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经历或工作经历,20%以上教师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②科学研究及社会影响

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5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励20余项,出版《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等有影响力著作60余部,在海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30余份决策咨询建议被国家部委批示和省市机构采纳。主办有“南国讲堂”、“南国读书会”、“回归学堂”、“公管午餐”等若干学习学术平台,创办有《南方治理评论》《社会创新评论》2种学术辑刊。学院与泛珠三角政府部门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与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建立有长期的工作关系,与50余个海外学术机构建立有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四、国内外交流项目

①第二校园访学

“第二校园访学团”项目是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得到何世杰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广东省公共管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第二校园访学团”项目每年举办一次,由学院派出专业导师和规划导师各一名,组建优秀的学生访学队伍,前往国内各知名高校进行学术科创、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第二校园访学团”项目是学风工程建设和公共管理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它旨在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使其成长为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达到“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成效。

②社会助学资源

■海悦助学金:设立于2012年4月25日,由佛山海悦集团有限公司及董事长黄健文先生首期捐助10万元设立,由海悦集团直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名。

■戴大卫夫人纪念奖学金:设立于2014年5月28日,由香港调景岭学生辅助社旧生会有限公司的四位理事莫世明先生、梁建婷女士、吴宝珠女士、胡社永先生倡议捐资25万元设立,捐期5年,受助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和就读期间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优秀学生。

■大中华教育基金会助学金:设立于2014年6月28日,由大中华教育基金会及美籍华人、加州大学长滩分校叶先扬教授倡议捐助,首期捐助2万元,资助10位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向薇助学金:设立于2014年7月10日,学院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面向社会接受捐助,学生家长向为民先生首期捐助5万元和每一年资助一名贫困家庭学子直至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

■力麒英苗奖学金:设立于2021年4月2日,由广州力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及董事长高燕祥先生首期捐助25万元,捐期5年,受助对象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册教职员工和在校本科生,重点奖励品学兼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力赛青苗奖学金:设立于2021年4月6日,由广州力赛计量检测有限公司首期捐助10万元,捐期5年,受助对象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品学兼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在校研究生。

■讲武堂助学金:设立于2023年4月4日,由广东走出趣研学旅行社有限公司从2022年至2032年连续10年每年向广州大学基金会捐赠6万元共计60万元,用于资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浩云科技奖学金:设立于2023年11月8日,由浩云科技有限公司向广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3万元,在公共管理学院设立“浩云科技奖”,激励更多学生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脱颖而出。

五、学子风采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二校园访学团

2023年访问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我院学生团队获第18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国赛特等奖和国赛一等奖




公管青年:参军报国,不负韶华


行政管理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1年,2005 年获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 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 年被评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2018年获建为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参建专业,2019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点。专业进入软科2023公共管理学科排名前12%(全国排名第19位),保持持续稳步增长、发展势头。

本专业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超大城市治理需求,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致力于打造“基础牢实、聚焦前沿、面向需求、服务社会”的中国新文科教育样本,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专业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的办学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面向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理论素养、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掌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行政管理政策法规,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人事行政、政策法规分析、决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心系家国,品格高尚: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具有高度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思想高尚,政治信念坚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人文情怀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能力突出,精于业务:具有较为深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与学科素养,较深入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思维和新兴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善于把学科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善于结合多元和先进的科学方法,探究和解决综合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的学生则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社会科学学术素养。

独当一面,勇担中坚: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与领导力,能作为组织者或骨干有效开展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骨干岗位,成为社区领袖、公共管理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以及社会各界的青年人才。

三、培养规格

学制:4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允许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置卓越应用人才班和拔尖创新实验班。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54学分,且应该满足各类型课程相应的修业要求。

素质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现代公共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团队合作意识。

知识要求:熟悉历史、文化、逻辑、科技、艺术等通识类知识,掌握应用统计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掌握公共管理类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以及行政管理专业宽厚的基础知识,熟悉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城市治理等专业方向的关键知识,兼具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均衡,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知识储备。

能力要求:具备持续开展专业学习的能力,具备基于专业的应用能力,具备基于专业的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基于专业的语言及沟通能力、具备基于知识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特色

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成长。本专业以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监督、预算等政府管理行为为主线,系统开设了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顺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政府运行新特点,着力加强大数据技术与方法、大数据+治理、智慧城市管理等系列延展性课程,不断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外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本专业设置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三个特色方向。

(1)公共行政方向传授公共财政、公共监察、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政府规制等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同时注重大数据+治理、大数据政务、涉外行政管理等前沿知识的传授。

(2)公共政策方向关注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以及数据科学在公共政策领域最新发展趋势,注重通过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与西方公共政策的比较,立足中国特色总结西方的经验教训,培养具有先进理念的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城市治理方向着眼于国内外城市管理的最新发展,顺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城市管理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本土实践与国际前沿,依托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多个省市级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政府与高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熟悉城市管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城市管理人才。

创设发展平台,推进培养创新。设置独立的创新班(拔尖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引入“3+1”的独特课程设置体系,通过阅读进阶系列课程、研究方法进阶系列课程、研究工具进阶系列课程等,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拓宽学科视野,促进学生对前沿、高阶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有效实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应用性和高端性。

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开设社区服务实践、乡村振兴实践、城市治理实践等专业类实践课程,依托丰富的政府、行业资源,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导师为支撑,构建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教育模式,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型教学、项目型教学以及开发型教学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基础,本专业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公共管理礼仪、涉外政务英语、统计软件与应用等选修课程。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新管理、创新研究课、大数据技术与方法等前沿系列课程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等专创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题讲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调查报告竞赛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五、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伦理学。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导论、应用统计学、经济学基础、逻辑学基础、高等数学、质性研究方法等;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行政管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史、政府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行政伦理学、公文写作等。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三个特色方向的选修模块以及包含主干延伸课程系列、创新研究与实践系列、创新创业系列、交叉学科系列、ABCD+技术系列、方法与实务系列、专题类系列等课程群在内的选修模块。

行政管理拔尖创新实验班课程主要包括阅读进阶系列课程(公共管理经典导读、跨学科经典著作导读、全英公共管理前沿专题等系列课程)、研究方法进阶系列课程(定量研究方法进阶、定量研究方法高阶、研究设计与写作训练、调查问卷设计与评估、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等系列课程)以及研究工具进阶系列课程(QCA设计原理与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系列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集中性实践。课内实践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执行;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军事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内容。集中性实践教学是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

六、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一批有着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现有专职教师40人,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及特聘研究员11人。专职教师中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65%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30%以上教师具有地方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经历,本专业常聘5名海外学者开展驻校教学和合作研究。为了推进新文科建设以及专业育人,本专业所依托的研究基地、教学创新团队、一流课程、一流实践教学基地、一流育人平台等构建高水平的教学条件。

高水平研究基地:本专业拥有广东省高校特色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东省乡村振兴研究院”2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基地,拥有1个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1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央纪委监察部廉政理论研究联系点“广州廉政建设研究中心”。

教学创新团队:本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国家中心城市发展与管理”、广东省“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扶贫资源课程教学示范团队”“中国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团队”“廉政治理创新团队”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广州市思想宣传文化战线优秀社科理论创新团队“大数据治理”1个市级创新团队。

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拥有2门国家一流课程(“公共政策学”“社区服务实践”)与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大数据+治理”“公共政策学”“行政伦理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乡村创新创业实践”“宪法与行政法”)以及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

一流育人平台:本专业拥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10项教育部协同与育人项目,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本培育创建单位、全省党建工作样本培育创建单位,拥有广州大学行政管理人才创新实验班。

一流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拥有“广州大学—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广州大学—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个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七、近年获奖情况

本专业2020年获得了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行政管理专业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021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面向国家战略的扶贫资源育人实践与创新》。为了推进新文科建设,本专业拥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文科教育的‘新技术+治理’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以及1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生创新实战能力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在各个级别比赛竞赛中屡次获奖,近年学生获得国家级“挑战杯”竞赛获奖3项,省级“挑战杯”竞赛获奖9项;获得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其他国家级与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超20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体现了本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质量的培养与提升。

八、就业深造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深造院校有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伯明翰大学、隆德大学、康斯坦茨大学、上智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

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有中国建设银行(广州)、中国工商银行(东莞)、中国农业银行(广州)、中化石油广东有限公司、保利(广州)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台山市公安局、阳春市审计局、广州市增城区交通运输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海丰县应急管理局、平和县税务局、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


社会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基本情况

2004年,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成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16年开设社会学专业,2017年正式招收社会学本科专业学生。2018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社会学学术型研究生,2014年在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统计与社会政策二级博士点方向。社会学专业软科2018中国最好学科全国排名第33位,2019中国最好学科全国排名第36位。2022年5月,广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入列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B类。

二、专业定位

社会学专业秉持“主流中错位发展、交叉中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立足于珠三角,放眼海内外,坚持走“差异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致力于打造“基础牢实、聚焦前沿、面向需求、服务社会”的中国新文科教育样本,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学发挥地方综合大学学科优势,针对广州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服务需求开展专业建设,在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区别于其它院校的特色与优势。通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本专业在“理论社会学与社会建设研究”、“农民工与流动人口研究”、“灾害社会学与灾害治理研究”、“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创新研究”、“应用社会学与网络社会学”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经验。

本专业设置应用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应用特色方向:

应用社会学方向:主要培养了解当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了解中国国情社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传授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组织社会学、社会管理学与社会问题等知识同时,注重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现代社会咨询、社会指标设计与社会项目评估等前沿知识传授。

社会工作方向:在传授社会福利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工作伦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心理咨询方法等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知识的传授,同时能够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解决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目标

社会学专业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和育人理念,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对社会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主义和人文素养,具备理解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数据和执行社会实务的素质,掌握扎实的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够满足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团体与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社会评估、社会建设与社会规划、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等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同时使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成为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研究潜质的科研后备人才。

四、培养规格

学制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社会学的理论性、现实性、应用性和综合学科视野,将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备,能力结构合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强,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尤其是高质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需要匹配对接的社会学高级专业人才;突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指导性,充分彰显广州大学及其社会学系的自身底蕴、已有优势及特色, 按照“拓宽口径,厚于基础,错位发展,强于应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广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社会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切实凝练出“应用社会学方向”、“社会工作方向”等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急需的专业方向,形成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

五、课程体系

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类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应用类核心课程包括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等。

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本专业课程含应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具有应用性特色的课程群。

应用社会学课程群主要培养了解当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了解中国国情社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传授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组织社会学、社会管理学与社会问题等知识同时,注重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现代社会咨询、社会指标设计与社会项目评估等前沿知识传授。

社会工作课程群在传授社会福利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工作伦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心理咨询方法等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知识的传授,同时能够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解决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集中性实践。课内实践由课程主讲教室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执行,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军事技能、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集中性实践教学是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

六、师资队伍

社会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在站博士后1人,教研秘书1人;教师团队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5%;有海外学习或访学经历的教师9人;有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 员会专家委员1人,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2人,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教指委1人,社会学专业教师近十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多项,其中重大课题2项,重点课题3项,人均一个或多个国家级课题,社会系教师在国际刊物发表英文论文30多篇,国内权威刊物40多篇。

七、教学条件

学科平台:拥有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教育厅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以及广州市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广州市高校一流专业)等学科与专业建设平台,社会学系教师创办6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广州市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签订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力支撑。

八、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本科生继续深造情况:本科生深造(读研、读博等)方面,社会学系本科生每年都有10至20多人毕业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如985、211大学)。历年深造考研录取学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香港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纽约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诺丁汉大学、巴斯大学等。

  本科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新闻媒体记者、编辑等,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高校和企业行政人员等。具体包括社会服务领域(在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政府机构等领域工作,从事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社区发展、人力资源、社会调查和研究等工作)、教育领域(在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研究、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媒体和传媒领域(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出版、广告等方面的工作)、商业领域(在企业、市场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等领域从事市场营销、消费者研究、企业管理等工作。)、法律领域(在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法院、检察院等领域从事法律研究、法社会学调查、司法社工服务等工作)和医疗保健领域(在医院、保险公司、医疗研究机构等领域从事医学社会学研究、医疗政策研究、医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工作)等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