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菊:农业数字化关键在新农人

作者: 时间:2022-10-04 点击数:

农业数字化关键在新农人

谢治菊对话《南方都市报》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示下,数字化乡村建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而数字技术如何升级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学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乡村振兴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开拓创新的新农人故事。“我原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有一位毕业生余金政是扶贫干部,2019年3月在连续工作近40小时后,突然晕倒在帮扶对象家中,再也没有醒来。他牺牲时才39岁,未婚,工作11年,存款只有4万多元。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一定要为扶贫干部这个群体做些什么。”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早在2015年,其团队就将一线扶贫干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先后访谈过100多位扶贫干部。2020年起谢治菊策划了“口述乡村“社会实践项目,同步开展“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茶园巾帼”李韦荣、“触电”致富的退役军人王建午、老牌中大生周克追等55位新农人的生命史与致富历程整理成册,在2022年9月出版《从“扎根”到“引领”: 新农人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

2022年9月23日,正值第5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内容整理自南都湾财社记者对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的采访:




创新型人才为乡村第一资源

南都湾财社:您为何会关注到新农人这部分群体?

谢治菊:人才是乡村的第一资源,创新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这说明,乡村的发展需要一批创新型人才,随着交通的便捷和互联网的发达,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运用,吸引和帮助了更多人回到家乡,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我们发现有这样一批思维新、结构新、形象新、手段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中有海归人士、高校大学生、企业高管,也有进城务工、在外参军转业回乡的青年农民,还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家庭妇女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在地干部。

这些人,无论从出身、能力、阅历、经历、水平、理想、追求来看,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愿意回归乡土的情怀、乐于奉献家乡的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能够承担责任的胸怀、善于带动一方的能力、广于联农带农的使命,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新农人的致富故事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培育鲜活的案例素材,还可以激励青年投身乡村,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充足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南都湾财社:在这次的丛书调研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故事?

谢治菊:这次丛书中的所有故事我都觉得十分的动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养殖行业处处碰壁,曾尝试甲鱼、黑山羊、土猪、罗氏沼虾、白鳝和刺鳅鱼的养殖,都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而失败的王健新。他的创业过程充满了心酸困苦,但仍然身体力行做实事,尽己所能帮扶村民,后转产种植600多亩树莓,吸纳村里50多名妇女与老年人就业,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新农人的坚韧、担当、奉献、实干、智慧等精神,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


谢治菊将新农人的调研案例集合成书

《从“扎根”到“引领”: 新农人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


新农人分工助力农业数字化建设

南都湾财社:在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产生出哪些类型的新农人,可否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总结?

谢治菊:从个体形态层面看,新农人可以视作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更善于学习新技能、转变新思路、适应新环境、紧抓新机遇,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生产经营型新农人们是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充分依靠乡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型新农人们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乡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校农林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一批有能力的乡村工匠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社会服务型新农人也就是致富带头人的群像,他们爱农民,无私奉献,带动乡邻实现增收;爱农业,敢于创新,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爱农村,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南都湾财社: 这些新农人的加入给农村的产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谢治菊:从手段创新方面来看,许多新农人群体都懂得运用网络平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懂得电商直播带货的技巧,他们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带动作用下,通过十分丰富的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不止于此,他们中有人能敏锐把握乡村振兴政策扶持的潮流,有人能研发高质量草莓种植技术,有人能利用智慧农业技术,将柚子的种植规模化、产业化与标准化。这些创新的想法和行动为当地农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大多数新农人都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观念、技术、方法、市场等分享给当地的村民,都愿意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在产业前端的标准化种植、中端的品牌化包装和后端的规模化销售方面,这无疑提升了当地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



农业试错成本较高,新农人存在“孤雁难飞”窘境

南都湾财社:总结新农人们的致富带头精神,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谢治菊:新农人在成功后选择带动农村脱贫的思想动力,根源是一种“大农民情怀”,他们成长于乡土间,情系于乡村,秉承“成功不忘乡土,致富不忘乡亲”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一方面开源节流的问题意识与酬功报德的淳朴品质是新农人的重要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选择与时代机遇相时而动,有效抓住政策环境、资本入驻和技术扶持的契机发展新兴产业是新农人的外部动力。这一份致富记忆与带头精神实则遵循一直代际传递机制、师徒相授机制以及榜样示范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在人民群众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提升公益带富效能。

南都湾财社:新农人群体面临哪些难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什么样的助力?

谢治菊:在农业培育过程中,新农人面临着生产经营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土地供应与集约化争端、资金与技术短缺问题等普遍难题;在农业的行业特性上,也呈现出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风险防控难等特点;在带头作用的发挥上,存在普通农民响应协作不够、领头雁“孤雁难飞”等窘境。再加上,当前农业行业风险较大且试错成本较高、土地流转阻力较大且整合周期较长、新农人培训的体系化、系统化、市场化、精准化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都给新农人群体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与挑战。

面对这些难题,仅仅依靠政府和新农人群体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政府从政策引导、资源支持再到技能教导,需要正视新农人所面临的困境与需求,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搭建行业培训、企业合作、人才交流的平台,同时降低新农人融入当地创业的成本,鼓励更多的人返乡入乡创业,社会对于新农人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转变以往对于农村农民的偏见,让更多新农人站稳脚跟。



数字赋能农业的前端、中端、后端

南都湾财社:通过对新农人的调研,您观察到乡村振兴建设呈现出什么样的新趋势?有没有一些适合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或经验?

谢治菊:现如今的农业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呈现体系化、社会化、智能化、互动化、专业化的特点,在这种大背景下,新农人更加懂得技术重要性和互联网的传播性、推广性、便利性。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乃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大势所趋,例如农村电商能够帮助农户和农企足不出户对接广域大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时在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也可倒逼农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规范化、定制化生产,疏通农产品上行阻塞和扩宽农产品销售场景。

我们要坚持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互联网+农产品”稳健可持续发展,不断实践探索智慧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就像我在去到碧桂园集团进行调研时,发现他们有一种叫“1+5+N”的乡村振兴模式,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逐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努力创造企业兴镇的生动实践。即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建设N类产业项目,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造血、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南都湾财社:数字化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未来还需要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

谢治菊: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主要是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市场、管理、资源,数字经济能从产业品质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节约产业成本、提升产业效率、促进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功能、培育产业形态、升级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但是存在数字基础较薄弱、数字人才较短缺、数字素养较贫瘠、数字技术待提升等问题。

未来,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让农业产业实现精准对接、精细管理、智能监控、智慧治理,通过“农业+数字”,对产业前端、中端、后端赋能,即前端实现产业要素的整合、中端实现产业过程的耦合、后端实现产业市场的优化;通过“数字+农业”,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是夯实新基建、关键是培育新理念、核心是打造新农品、根本是培育新农人。



编辑|黄燕洪

排版|劳丽璇

编审|郭   明

监制|蒋红军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