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PA2019第二校园访学分享会在桂花岗举行

作者: 时间:2019-06-02 点击数:

  

所谓大学,乃博学也

访学所获,岂能错过

与你分享,一起成长

 

2019年5月26日晚上,2019年“第二校园”访学分享会于桂花岗校区举行。一开始,访学团成员逐一自我介绍,分享自己最为深刻的体会。随后,访学团成员从云南大学校情、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情出发,重点围绕听课学习、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等方面分享此次到云南大学访学交流的成果。

     

(访学团成员合照)

 

听课学习

访学团成员黄晓婷分享到,通过访学发现原来真的可能因为一个老师、一次旁听,而爱上一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推开新知识领域的门!课上老师不断用身边可见可触的人、事、物为引,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带出或许不易被意识到却蕴含政治考量的“所以然”,拓宽了我们看待许多政治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路。虽然,旁听时间有限而且短暂,但还是会启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访学团成员袁喆提到,我们广大的同学跟云大同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他们比我们更加认真、更加努力。但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与研究,我们是可以与云大学子并肩甚至赶超他们的。另外,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考研氛围浓厚。许多学生在刚入校不久,就与自己的导师沟通交流,有了初步的考研计划。作为一位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袁喆也为在场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了自己的总结的考研tips,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国情怀

访学团成员梁健晖分享了魁阁的“前世今生”及参观魁阁的心得体会。作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魁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学学者。之后,一些学者对魁阁精神作过总结和阐释,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自由研究的风气、尊重个人的表现、伙伴精神、公开辩论。中国的社会学之所以诞生,是因为背后有一群怀有家国情怀的伟人、学者,他们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访学团成员何寅辉讲解了昆明的一“文”一“武”的两个爱国教育基地,“文”指的是西南联大旧址,“武”是指陆军讲武堂。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的过程中,通过走进战火纷飞年代联大学子听课学习的课室、聆听激昂悲壮的联大校歌、注目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先辈们对知识的渴求、艰苦奋斗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如是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并非在于有没有大楼,而是在于有没有好老师。这是西南联大在残酷的战乱环境、艰苦的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出中国教育史上的神话的原因之一。随后,他从朱德、叶剑英等的著名将帅出发,讲述自己在陆军讲武堂的发现及感想。

我们应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在灯红酒绿和物欲横流的纷扰下,让最初的那份热血与激情去守住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坚持,是我们作为一名国民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视野开阔

访学团成员赖新怡首先问大家对云南有怎样的印象?有“风花雪月”的大理?有“温婉秀丽”的丽江?云南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有久远的古滇文化、南诏大理文化,更有元谋人在这片土地生活过。从地方特色延伸到云大公管学子寒暑假到边远地区、边疆地区支教,面对十分艰苦的条件,他们迎难而上,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如何成为访学团一员”、“之前参加访学报名,没有通过,我还要继续申请吗”等问题,两位访学团成员分享了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不应该放弃,敢于再次尝试。访学,听说一万次,在手机上看一千次,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不要给自己盲目设限,勇于尝试就已成功了一半。

 

(在场同学提问)

 

通过分享会,参与的同学们更加理解了访学的意义所在。赴云南大学访学团的成员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见闻,更有对大学生涯规划、学习态度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的思考。分享中,大家学会了如何用学习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事物,让自己一面体验,一面得到更为殷实的收获。

 

 

供稿冯超敏

编辑丨冯超敏

封面丨赖新怡

编审刘志东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