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晚上,广州大学博学讲坛暨扶贫干部口述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在腾讯课堂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由广州大学校团委学术科技中心协办,并由公共管理学院党建办、团委学生会具体负责讲座细节的沟通与对接工作。本次讲座采用视频教学+现场连线+专家解读的方式,特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师导师谢治菊教授和现挂职贵州省纳雍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詹雯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蒋红军副教授主持,吸引了全校一千三百余名学生参加。
讲座开始后,全体同学一同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节目《开讲啦》中的一段视频。该视频介绍了在教育扶贫领域做出瞩目成绩的教育工作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的故事。陈立群校长在退休后,毅然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并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出一套“扶贫先扶志”的创新教育理念。
由视频为导引,主持人蒋红军老师邀请两位教育扶贫专家隔空对话,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志智双扶?如何解读“组团式”帮扶?如何实现“志智双扶”以及如何传承“教育扶贫精神”等。
问题一:何为扶贫扶志?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相应的措施?
谢治菊教授认为,志,实际上是一种志气,一种志向。扶贫扶志中的“扶志”就是帮助人们发挥对生产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等、靠、要的保守落后思想,调动人们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关于扶志的政策,谢治菊指出,主要是2018年10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
问题二:请问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挂职的詹雯副局长,所挂职的地区是否开展了扶贫活动?成效如何?
詹雯副局长认为脱贫要先扶贫,扶贫要先扶志,所以她到毕节后,组建了一个星火团队,去各个学校进行全面诊断,全面对学生开展“仁智”教育,针对1-3年级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4-6年级的学生进行志气教育。通过扶贫扶志,让老师和孩子们眼里有光,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问题三:"志智"双扶主要是哪种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有什么特点?
谢治菊教授认为,能做到“志智双扶”的,主要是教育扶贫,教育扶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扶教育之贫,二是依靠教育来扶贫。由于教育在扶贫在扶贫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作用,所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育主要是通过提升贫困学生神经层级、心理层级、思维层级、语言层级和文化层级的认知水平,来达到“志智双扶”之目的。视频里陈校长提到的“考上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村”,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四:什么是"组团式"教育帮扶?特点是什么?
谢治菊教授解释,组团式帮扶指的是由对口支援的省市有关单位,按需组团选派优秀支教教师和培训指导团队,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开展的管理示范从而引领教学帮扶和培训指导的一种教育对口支援新模式和新机制。这种帮扶在理念上实现了单独、协作到合作的发展,主体上实现了一元、多元向全员的转变,目标上实现了输血、造血到献血的发展,内容上实现了支教、培训到管理的发展。
问题五:如何实现“志智”双扶?如何传承志智双扶的精神?
詹局长认为,要实现“志智”双扶,就应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公共情怀和重视教育发展。谢治菊教授指出,“志智”双扶的实现,需要一批像陈立群校长这样的有情怀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扶贫干部,还需要转变扶贫理念、大力发展教育、倡导扶志教育、进行心理帮扶、健全考评机制、开展文化扶贫等;至于如何传承教育帮扶精神,扶贫故事进校园,用扶贫精神净化学生心灵和校园氛围,发挥精准扶贫的育人功能,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有担当,这是不错的途径,身体力行去支教、做义工、做调研,也是不错的途径。
在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中,在场的学生们深受启发,纷纷就“志智”双扶问题积极向老师们请教。
Q:有什么标准去评价“志智”双扶举措的实行情况?
谢治菊:可用贫困学生的目标与志向、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贫困学校的升学率和考试水平、贫困地区教师的发展水平、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公平和效率两大类。
Q: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模式下,会遇到什么比平时更大的困难?在学生心理帮助上会有什么问题?
詹雯:第一是观课载体的欠缺,线上上课是需要电子设备的,但许多贫困户家中是没有这些的。第二是教学效果的不足,网上授课无法面对面、点对点,教学效果也就不如现场互动。第三是时间安排的冲突,在如今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老师们大都在晚上安排上课,很多时间安排与贵州民族节日冲突。
此后,同学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性的问题,老师都进行了详尽的回答。此次讲座首次采用网上连线、专家对话的方式开展,有效地让同学们对“志智”双扶及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也是发挥精准扶贫育人功能的重要实践。
撰稿|崔沐晗 梁诺瑶 胡淼
排版|田美琪
编辑|林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