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瘟疫与人》

作者: 时间:2020-05-17 点击数:

目录
01 “南国读书会”活动情况
02 特邀嘉宾:李强
03 书籍推荐 :《瘟疫与人》
04 读书会纪要

CB0

 

01“南国读书会”活动情况

2020年5月12日14:20,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第41期学生党员“南国读书会之党员读经典专题活动”。本次南国读书会邀请了我院李强副教授作为主讲人,围绕《瘟疫与人》的阅读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参与人员还有我院党委副书记何瑞豪、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谢玲以及本科生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


02本期特邀嘉宾:李强

 

ECB7

 

李强,四川宜宾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9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7年获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已在《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Economics & Human Biology等国内外高级别期刊、专著发表论文14篇,其中SSCI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副)主编出版中国西部民族经济调查报告共3部。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央高校专项基金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社科重大招标课题。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等著名期刊匿名审稿人,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hina Economic Society)会员、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海外)(China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Society)会员。

 

03本期书籍推荐:《瘟疫与人》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04读书会纪要

3BB71

 

(一)  谢玲老师就本次分享书目《瘟疫与人》及主讲人李强老师作简要介绍。

(二)  李强老师就《瘟疫与人》一书展开解读分享。
1. 李强老师对《瘟疫与人》一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概括与梳理。
① 作者以历史学和病理学相结合的视角,论述了传染病如何在人类历史上影响到整个人类的迁移、民族的盛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兴灭、政体的变革、产业的转型、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
② 《瘟疫与人》一书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探讨公元前3000-前500年,人类所遭受的疫病以及与疫病逐渐调适的过程。
论述公元前500—公元1200年,欧洲和亚洲的疾病大交融的疫病史。
阐述公元1200-1500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
讨论公元1500—1700年的世界疫病状态,“现代”疾病形式逐渐形成。
探讨公元1700年后现代医学和公关卫生的发展。
③ 瘟疫与人的关系是以下两方面为立脚点的:
一是微寄生的危险平衡,微寄生泛指各种侵害人体的致病微生物,二是巨寄生的危险平衡,即为人类能够开展战斗、抢劫和收税等活动的天敌,包括各种大型动物和其他族群或阶级,而主要为其他族群或阶级,比如征服者、统治者等。

2. 李强老师与党员同志就提出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虽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现代认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长江流域却长期处于后进状态,这是否跟南方的疾病梯度较高关系密切?
 邓 洁 文 
认为长江流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与南方的疾病梯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长江流域湿热的环境中比北方滋生出了更多的寄生物,因此携带有疾病的南来寄生物更难以幸免,阻碍了人们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并提问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应该如何完善现代的公共卫生体系呢?
 李 强 
公共卫生的措施分为治已病和治未病,治未病相对于治已病表现是较弱,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我们要提高公共卫生的话语权,另外还要积极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加强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和宋金元时期的大分裂时期,恰好与中国历史上的疫病高发期。两者之间是否是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若有联系,究竟是分裂触发了瘟疫,还是瘟疫阻碍了统一?
 徐 瑾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和疫病的产生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并提问:在病菌微寄生问题上,人类如何才能处于较好的平衡中?
 李 强 
人类发挥自我能动性发展农业、养殖业等,为自身提供了食物、营养等,并逐渐关注公共卫生,这些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第二,疫苗接种的发明,提高了人们对于病毒、疫病的免疫力。第三,科技的发展可以使人们减少疾病,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并最终战胜病毒。

试举例说明,人是如何与病菌共存并传播病菌的,再在此基础上思考这种传播又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的?
 邹 彤 彤 
人和病菌一开始是处于平衡状态,但当一方打破了这一平衡后,人类遭到病毒的侵袭,病毒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人类再通过发明疫苗等措施和方法来抵抗病毒、战胜病毒。例如蒙古铁骑将投掷感染黑死病的尸体,导致黑死病在城市里大规模的爆发,改变了黑死病的历史进程。

中国在公元1500年以前有过辉煌的成就,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是,公元1500年以后,扩张到全世界的是某些欧洲大陆国家的人,而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欧洲,而非中国”?

 赖 新 怡 
这与两者的地理环境、价值观有关。
 严 水 滢 
欧洲中世纪末发现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解放、民族国家的出现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人们的自大愚昧的思想形成了较大反差,欧洲逐渐崛起,因此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并提问:瘟疫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吗?
 李 强 
不同的人面对疫情,在生理、心理、行动上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坚持锻炼身体,积极乐观的面对,这是一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疫情,为未来发展做好更大的基础。

读完《瘟疫与人》及与其相关疫病的著作、推文等之后,你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新认识了吗?
 邹 彤 彤 
读完此书改变了我对瘟疫的看法,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欲望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面对着高风险的格局,我们要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而不是单独作战,这样才能战胜疫情。
 李 强 
新冠疫情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对人类的身体、阅历、认知、人性、心理、思想、灵魂、价值观的筛选,要战胜意外与不幸,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身体免疫力、韧性。

 

 

(三)  谢玲老师就此次读书分享会作总结发言。
阅读此书,最深刻的两个字就是“平衡”。
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平衡。瘟疫和人类是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我们没有办法彻底的消灭瘟疫,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是自我的平衡。在学习、工作、娱乐中,我们要学会自我平衡,避免身体的失衡。另外,此次疫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提高了自我卫生意识,更加关注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等。
相信经历此次疫情,大家在身理和心理上都能够得到成长,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返校,迎接崭新的校园生活。

 

记录:叶张婷
编辑:梁茵岚
审核:谢  玲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