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乡村丛书》总序

作者: 时间:2021-07-19 点击数:

您因乡村而精彩

乡村因您而振兴

——《口述乡村丛书》总序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庄严宣告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8年来,为了取得这场胜利,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最终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创造伟大奇迹,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顶层设计、有效的制度安排、精准的脱贫策略、深厚的人民情谊,更与数百万默默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分不开,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铸就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谱写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故事能够流传下来,被更多的人所珍藏和记忆,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素材,为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贡献新的篇章,2020年5月,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协作办的支持下,我们团队承办了“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吸引了全国20 多所高校100多名优秀学生的参与,获得了300多万字的教学素材和70多万字的案例资源。经过专家评审,最终有59篇作品获奖。

 

一、调研中的感动与初心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场活动呢?首先是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中,广大基层干部无论是从身体还是精神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在这场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更有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共同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确实,脱贫攻坚以来,广大一线扶贫干部坚决贯彻中央政策与群众路线,与贫困群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以解决贫困群众“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使命,以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为目标,齐心协力、顽强奋战、呕心沥血,更有18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付出了生命代价。

 

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我们团队就把一线扶贫干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先后就“脱贫攻坚背景下基层公务员心态”“脱贫攻坚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生存状态”“脱贫攻坚背景下基层公务员工作状态”等内容访谈了100多人,发现了许多感人的精彩故事。促使我们团队萌发口述故事点子的契机是一次在贵州调研中的悸动。贵州省金井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曾经村内70%的房子都有问题,需要搬迁,但民族的文化差异给易地扶贫搬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个村的驻村书记石国兴是一个普通民警,家住在县城里,离驻村地开车不到40分钟,他却经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有一次女儿住院了,他一直想回家照顾女儿却抽不开身,等他回到家时女儿的病已经好了。“临走前娃娃问我,爸,你下次是什么时候回来?”说着他当时就哽咽不止,压抑着这份对家人的愧疚,继续着用碎屏的手机在各类App中上传工作数据。我当时在现场被他的那股劲深深地感动了,忍着眼泪,真正体会到了“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情怀。

 

而后,我原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生余金政的离开给我了更大的触动。他是一位2019年3月倒在扶贫一线的战士,牺牲时才39岁,未婚,工作11年,存款只有4万多元。在连续工作近40小时后,突然睡在了他的帮扶对象家中,从此再也没有醒来。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开展脱贫攻坚的这些年,时间虽然不长,但扶贫干部为此付出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理应被后人、被历史、被所有的中华儿女所记住。由此,我们团队有个心愿,一定要为扶贫干部这个群体做些什么。而口述故事正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将扶贫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和所获记录下来,由此萌生了举行这一活动的想法。这时,广州市社科联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自身优势、联动社科资源,积极探索理论研究与思想育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新路子,联合市文明办、市协作办一起,为我们践行提供了帮助。

 

二、口述里的故事与画像

 

我们为什么要以口述的方式来记录扶贫干部的故事呢?口述这种记载方式可读性强,它关注宏大叙事下普通个体的命运和体验,是对正统历史的一个有效补充。脱贫攻坚之后,经过系列的宣传和表彰,扶贫干部在主流媒体中已然是英雄形象,但作为普通人的他们,其背后的成功与喜悦、努力与坚持、辛酸与委屈、犹豫与徘徊等叠加在一起,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在现有的主流媒体报道中,这些“形象”已然被建构成人们所想要的样子。为此,我们想做的就是像写实画家一样,忠于每个个体、忠于他们的表达、忠于他们的叙述,原汁原味地呈现扶贫干部群体的真实“画像”,致力于发掘他们在国家宏大叙事中的个体体验与心路历程。

 

就这样,我带着研究生与本科生开始着手策划这场关于扶贫干部的口述故事,先从团队实际调研过的100多位扶贫干部中有代表性的干部入手。不想,2019年3月18日,我的声带做了一个手术,通常半个月就能慢慢恢复发声,但我揪心地等了近一个月还不见好,听说贵州遵义播州区有两名扶贫干部的故事特别感人,我就带着丈夫和学生就赶往了村庄访谈。当时我十个字一句的话,要五个字一讲,讲一会儿声带就没劲了,最后只能用笔把问题写在纸上,我丈夫和学生成了翻译,本来正常一上午能访两家的,当时只能访一家。

 

参与口述的扶贫干部有100多人,他们有的是警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第一书记、有的是企业家,有扶贫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评估者,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扶贫干部;他们有的奋斗在西藏偏远的墨脱、有的深耕在贵州贫穷的山区;有年轻实干的“90后”,有年长务实的“50后”,有的来自广东梅州、清远、茂名,有的来自贵州、西藏、江西、重庆、北京、浙江、广西等地。他们是平凡的英雄,但无论是哪类扶贫干部,其故事都带给我们深深地震撼,也涤荡了青年学子的心灵。

 

经过专家评审,获奖的口述故事有59篇。在这59篇故事中,从区域来看,有57.6%的受访者来自广东(主要是广州),32.2%的受访者来自贵州(在贵州地区扶贫的本土干部与扶贫干部有32名,占占54.2%),其余的受访者来自广西、江西、重庆、浙江、西藏、新疆、北京等10余个省份;从身份来看,有33名受访者为驻村第一书记或者驻村干部,占55.9%,其余的受访者有支教的中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普通老师,有挂职的副市长、副县长、教育局副局长、副镇长(乡长)、医院副院长,有帮扶的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人员、公司老总,还有部分西部驻穗干部、在地基层干部;从年龄来看,受访者主要集中在26-70岁,其中30-50岁的有47名,占79.7%;从帮扶时间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贡献在扶贫上的时间是2-4年,最多的超过20年。

 

 

贵州扶贫干部高开勇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司法局的一名驻村干部,已参与一线扶贫14年有余。他的身体并不是太好,一直备受痛风、高血压等疾病的折磨,扛不住了回原单位就缓缓,一旦修养好了便又驻村;贵州扶贫干部陈国,因发誓要将“一坨鸟屎”引发的村庄深层问题彻底整改,放弃了更好的任职机会,连续两轮主动驻村,每次回家孩子都会问“爸爸你上的什么班,为什么每天都不回家?”

 

广州援藏干部朱思敏忍受着身体上的高原反应,3年来走遍林芝市波密县10个乡镇84个村,累计行程37000多公里,“拼着一股劲”在产业扶贫、督导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牵头实施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帮助波密县成为西藏自治区13个优秀县之一,顺利脱贫摘帽。面对辛苦努力后的成果,他说“内心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因为工作成效突出,朱思敏被授予波密县“优秀共产党员”、林芝市“十佳援藏扶贫干部”、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等荣誉称号。

 

广汽职工刘龙腾,是清远市连州市联一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带着妻子儿子去扶贫,妻子辞去工作在村里的达康幼儿园做支教老师,儿子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带着全家去扶贫”是刘龙腾自小受好心人资助后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一种承诺。

 

广东梅州扶贫干部王卡说自己“就是抱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扶贫)的,不是去享福的”,他坚守最偏远的径口村5年,帮助村庄修路、修水坝、翻修破旧小学,还推动建立起了梅州市首个农民夜校及梅县区首个村一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点,成为扶贫先扶智与扶志的新阵地。访谈时,他无奈地说:“在梅州驻村期间,有段时间下了两个月的雨,我房子里面的被子、衣服、鞋子、行李箱全部长满了毛,就连刚买不久的蚊香,都直接软化成了面条。”

 

广州大学驻村干部钟日来,克服家里和工作上的重重困难,通过发展蜜柚种植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花萼楼客家旅游品牌等措施,助推联丰村6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全面脱贫,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增至17万余元,他自己也获得了广东省“优秀驻村干部”的荣誉称号。让人泪奔的是,在他驻村扶贫三年期间,他的孩子发烧看病66次,以致每次他说“我明天要回大埔了”孩子就发烧,似乎孩子幼小的身体天然抵抗“爸爸去哪儿了?”。

 

贵州月亮河乡党委书记陈谨等人,为了让老百姓顺利搬迁,亲自背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安置房,老人说“要不得,你是领导,哪能让你背我?”他说“您和我妈差不多岁数,我就像您儿子,背一下,怕哪样嘛?”就这样,他背着老人去安置房,老人哭了一路,泪水打湿了他的后背,也让他更加坚定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心。

 

还是月亮河的几名扶贫干部,为易地扶贫搬迁抬走了70口棺材,这些棺材每口500多斤重,需要8个人才能抬走。但由于台阶太窄,8个人没地方站,还使不上力气,所以“一名叫安俊的扶贫干部先爬上去,把棺材挪出来一部分,前面4个人‘一、二、三,一、二、三……起’喊起号子,可五百多斤的棺材却像在原地生了根,一动不动,又喊来4个人,人先站稳、扎好马步,众人一起发力,棺材才被抬了起来”。陈谨书记说,为了抬棺材,一群人都受伤了,如“安俊闪了腰,沈际澜扭伤了脚,伍贤栋的小腿被棺木撞出血,彭良江两个肩膀都磨出血,几个职工手臂被棺材上的木刺划出血口子……”。

 

2018年12月13日牺牲的贵州月亮乡扶贫干部卢彦,生前因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没时间回家,每天至少用电话8次远程遥控指挥9岁的“留守儿子”起床、做早餐、过马路、上学、放学、做晚饭、做作业。有一次他为了给儿子一个惊喜,四点半到学校门口接儿子,结果发现“儿子蹲在街边一个炸洋芋的小摊边,捧着半盒炸洋芋,就着一撮干巴巴的辣椒面当晚饭”。他问儿子怎么吃这个,儿子说“我天天吃饺子、面条,胃里都反酸了,就想吃点炸洋芋粑粑”。说到这里,七尺男儿嚎啕大哭。

 

重庆酉阳县的冉颖,是该县130个驻村第一书记中唯一的女书记,也是我们采访的100多位驻村干部中唯一的女书记,刚到驻村地方的时候,住宿条件有限,她形容是“一进寝室,就上床了”;江西赣州驻村干部谢彩英,一个人包保了9户贫困户,经常去帮一名残疾贫困户做家务,被对方戏称:“你经常来给我扫地,你可是我家的保姆?”;笑称被领导“挖坑埋掉”的贵州毕节市扶贫干部罗磊,在领导兑现让他驻村一年就回来的承诺时,主动请缨,一干就是四年;在广东与贵州两轮扶贫的广州扶贫干部金进,最长一次64天才回家;浙江建德市航头中心幼儿园园长邵国英,刚到贵州岑巩县帮扶时吃不惯辣椒、折耳根,戏称“一想起折耳根的味道,我就打怵”。

 

接受我们访谈的干部,还有收鸡蛋搞直播的“蛋蛋书记”张冬冬,有“用一片桑芽撬动扶贫产业”的公司老总陈观志,有情系乌蒙山的产业部长万青,有由理科高材生变身荒塘村“摩托仔”的陈敬区,有“在西藏墨脱遇见高度”的喻晓坤,有守候2000多个日夜只为村庄脱贫的……。

 

另有一群可载入史册的支教老师,他们有来自杭州的陈立群,有来广州的黄小林、詹雯、陈光荣、袁闽湘夫妇,等等。他(她)们或放弃了百万年薪,或放弃陪伴孩子高考的机会,或忍受着病痛,到贫困山区创造了“大连班”“黄埔班”“越秀班”“荔波班”“独山班”“纳雍班”“雷山班”等奇迹,成为上千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让这些学校中考、高考升学率连续翻番,点亮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心中的那盏灯。

 

通过这些口述故事,我们对一线扶贫干部的成绩与收获、喜悦与感动、委屈与彷徨、困难与感悟有了更精致、更生动、更走心的认识。这些人是中国500万扶贫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故事虽小,但却“小而精、小而准、小而全、小而优、小而美”。他们身上所呈现的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其生成过程也是扶贫干部超越“身体之苦”实现“精神之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历经了“角色的建构、行动的实现和自我的超越”三个阶段,具有重要的治理价值与时代烙印。

 

三、故事内的情怀与育人

 

“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与推介40多次。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媒体的关注,除活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之外,活动参与主体是本科学生,且活动征集的素材主要用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活动实践也是我们的点睛之笔。

 

我们知道,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时代功能、文化功能与育人功能,因为脱贫攻坚精神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制度优势,覆盖着贫困中的所有村庄和全部人群,施惠于有需要的每个个体与每户家庭,凸显出实践中的成果共享与利益连接,用铁一样的事实与成效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这是青年学生能够看得到、摸得清、感得恩的。如在育人的过程中融入这些精神与案例,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培育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与自我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脱贫攻坚所呈现的“责任、担当、奉献、探索、吃苦、实干”等精神,正是培育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鲜活教材与生动案例。

 

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发动全国的本科学生参与口述故事采写活动,通过让学生深入一线采访扶贫干部、身临其境感受扶贫场景、扎扎实实撰写扶贫故事、实实在在体验扶贫精神,来培育其责任担当意识、净化其心灵、锻炼其能力。另一方面,将收集而来的素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活动中,先后开展了“扶贫干部进课堂”“扶贫资源进课程”“扶贫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开设“中国扶贫精神及传承”“中国扶贫智慧及价值”等专题讲座与“中国扶贫密码”“乡村振兴实践”“乡村创新创业”等公共选修课程,构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五大扶贫资源育人体系,为锻炼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设“走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脚踏大地、志存高远、家国情怀”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罗浩奇同学是我们广州大学大四的本科生,现在已考上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是队伍中的主力成员,协助我完成了口述故事征集活动的全过程,他说,“一位援藏干部在访谈时对我说过,到了边疆你才对国土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独立完成一位扶贫干部口述故事的采写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缘分、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们那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着实震撼了我。”他参加的“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三下乡实践团队2020年进入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2020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最美团队名单,获得2020年“广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广州市社会实践示范团队”等荣誉称号。我们组建的“扶贫资源课程教学团队”与打造的公共选修课“中国扶贫密码”,也颇受学生欢迎,分别获得了广东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与广东省2020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

 

四、攻坚后的振兴与担当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随着农村绝对贫困的消灭,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问题、全面乡村振兴问题甚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并在2020年12月出台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衔接意见’”)和2021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下来。在此背景下,政策文件对于贫困户与贫困地区的称呼,也随之变成了“脱贫户”与“脱贫地区”。按照“衔接意见”的要求,中央仍然按照“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于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2021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在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与坚持“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表明,我们在口述故事中所挖掘的扶贫干部驻村经验、所凝练的扶贫干部驻村艺术、所提炼的扶贫干部驻村智慧,对于“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亦有重要的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凝练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培育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我们在2021年5月拉开了“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系列活动的序幕。在该活动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历史性时刻,借青年学生群体,讲好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故事,扩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辐射力与传承力,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扶贫工作、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真实事迹的感召下,树立远大志向、练就过硬本领、磨练顽强意志,以实际行动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创业,或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孵化器。目前,“大学生讲乡村振兴故事”的活动已经完成,“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故事与教学案例”征集活动正在面向全国在征稿。由此,在我们团队的“十四五”规划中,以“扶贫干部口述故事”为起点的“口述乡村”行动将持续开展,我们的计划是:利用2021-2025的5年时间,陆续开展“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劳模”“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群体的口述故事采集,以拓展与完善“口述乡村”系列丛书。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呼唤新作为”“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是“三农”发展的根本目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未来,我们团队将以国家乡村振兴路线、方针与政策为指引,聚焦乡村振兴的重点、热点、难点、痛点,立足广东、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产出高品质研究成果、开展高质量乡村实验、培育高水平乡村人才,及时传播乡村振兴的经验、案例与声音,竭力贡献乡村振兴的智慧、力量与情怀,认真履行高校学者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谢治菊

                        2021年6月12日于羊城

 

 

2C4C9


广识博闻,大道至简

公听并观,管窥蠡测

 

 

编辑|罗浩奇

编审|林曼曼

监制|谢治菊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