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公共精神 创造健康社会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倾力出品
【辑刊特点】
辑刊宗旨: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地方发展。辑刊特色:追求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办刊方针,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
【辑刊形式】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Pu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in Guangzhou)学术辑刊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编、公开出版的一份涉及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社会管理研究的专业学术连续出版物,每年出版1辑。
【辑刊栏目】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栏目初步设计为学术前沿、研究报告、南国讲堂、广州评论、珠水资讯等。其中,“学术前沿”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最前沿的一些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报告”涉及有关“广州研究”的前瞻性问题;“南国讲堂”登载来穗讲学的海内外著名学者的演讲报告;“广州评论”侧重对重大热点问题的述和评;“珠水资讯”记录学术动态、最新书评和书刊信息。
辑刊研究内容涵盖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等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预算、危机管理、公务员制度、地方治理、电子政务、NGO治理、NPO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口管理、绩效评估、网络治理等议题。
【辑刊体例】
1.稿件第一页应该包括以下信息:(1)文章标题;(2)课题信息;(3)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学位、职称、单位以及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件地址。
2.稿件第二页应提供以下信息:(1)中英文章标题;(2)中英文摘要;(3)三个中英文关键词。
3.注释采用脚注。脚注编号以本页为限,另页有注时,仍从①起。体例如下:
Albert O. Hirschm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10.
Jeffrey D. Sachs (ed.), Developing Country Debt and the World Econom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pp. 56-59.
James G. March and Hoj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1984), pp. 734-749.
James M. Buchanan, “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 in James M. Buchanan, Robert D. Tollison, and Gordon Tulock (eds.), 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10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1
孙治本.生殖科技与人类关系—转变人类本性之力量及其风险.中国学术,2000,1:132
王铮,王露.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参见:谢觉民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57~78
【投稿须知】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投稿以中文为主,被录用的外文文章由主办方负责翻译成中文,由作者审查定稿。《广州公共管理评论》仅接受首发稿件,不接受一稿两投。
稿件一般使用中文。作者投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编辑部,通过电子邮件寄至:gdgzpar@163.com。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在收到稿件之后三个月之内给予作者答复。稿件如被录用,将以微薄稿酬致谢作者。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时间:Apr 16, 2012 9:16: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