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共舆论的气场正在强势登陆中国,一种新的媒体技术正在悄悄地实现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显然,微博正在成为我们公共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网络时代里,微博汇聚着海量的民间意见,整合着海量的智力资源,让公众同时围观、参与、判断和选择。“智慧凝聚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问政不仅改善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在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情商和治理能力。
微博的兴起与网络公共领域的扩张
众所周知,公共领域是与私人领域相对的概念,意指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公共空间。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和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广场、公园、茶馆、咖啡馆、沙龙、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教堂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显示了公共领域的存在和疆界。在公共领域里,公民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接近于一致意见的公众舆论,从而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
毫无疑问,当下互联网的迅速扩展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广泛使用,扩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不少新的手段和新的方式。人类的交往行为部分地转向广阔的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活动的边界和范围,这为公众舆论的生成和扩散提供了新的空间和环境,使得网络虚拟的公共领域成为可能,从而为“话语民主”和“民主参与”的搭建了新的通道和平台。E-mail、BBS、QQ、MSN、博客等网络形式,通过“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方式充分实现了公共领域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转化,不断促使社会的公共治理成为可能。
在这个被称之为“自媒体”(We Media)的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影响”方式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改变、公共政策的决议和政治议程的设置以及“商谈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真正落实和履行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公众民意的表达和拓展而衍生网络民意以及以民意为核心的“多数裁定原则”和“电子民主”毋庸质疑地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另一种更为平实、更为简短的交流方式,微博掀起了网络时代的另一场交流革命。为了“分享和发现世界正在发生的事”,2006年美国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上线,由此开启了网络变革社会里的微博时代。2009年8月,中国的新浪微博上线,腾讯、搜狐、网易等公司随后跟进,微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由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鉴于微博巨大的影响力,大量的传统媒体及从业人员纷纷入驻微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微博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微博增加了传统媒体的人气,扩大了影响力;而传统媒体的入驻增加了微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升了微博在中国媒介格局中的地位。
如今,政务微博、商务微博、科技微博、教育微博、娱乐微博、媒体微博、情感微博等不同行业界别的微博遍布网络。官员微博、学者微博、商人微博、明星微博、草根微博等不同身份群体的微博广受关注。我们看到,作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微博并非“信息孤岛”,信息之间的相互链接有助于快速找到原始信息或相关信息位置,帮助使用者扩大阅读范围。人们通过微博的互动交流、评论、链接、转发,扩展了彼此之间的信息边界和知识视野,形成新的观点和想法,实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有助于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共识。在面对热点问题和公共事件时,平等地对话和协商,理性地参与和讨论,无疑放大了公共领域的空间,推动了公共事务决策和民主协商的进程。
公共议程设置与政务微博的涌现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公共舆论的结构。过去公共议程或者热点话题均由精英和记者设定,民众只关心各自关心的问题,如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通讯社”、“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记者”,这种“市民记者”往往成为了公共话题的设置者。可以想见,微博已在塑造公共舆论方面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地位,成为了备受追捧的舆论新阵地。作为代议制民主的新形式,微博已被不少国家的领导人所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智利总统皮涅拉等均开通了微博。微博不仅成为了各国政要宣扬党派理念、民生政策、外交事务的“扬声器”,成为了收集信息、答疑解惑、引导舆论的“校音器”,也成为了争取选票、抵制异见、维护稳定的“稳压器”。
毫无疑问,微博这种新媒体借助“网状—链式”的传播特征,形成了对每一个公共事件和热点话语的“跟踪—连续”式议程设置效果,建构起了意见生产机制的新型模式。它聚焦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把某些“被遮蔽”的东西从无数客观事实中“打捞”出来,把潜在的经济社会问题披露出来,直指公共政策议程的“核心”。同时,公众在微博中的参与性受到了最大程度地尊重与拓展,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对内容的垄断,直接介入着公共事务和话语决策的传播过程:在河北,虽是看似普通的引发一死一伤的醉驾事故,但肇事司机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了全民围观的热潮;在江西,一户人家为抗议拆迁到北京上访而遭当地警察拦截,但在记者的帮助下通过微博申诉案情,最终导致当地数名官员的落马;在安徽,国土局某所长微博上直播自首过程,引起了国内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
作为舆论传递空间和缓冲地带,微博及其所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安全阀、润滑剂、推进器和加油站。微博搭建了官民沟通的新路径和新平台,扩展了政府听取民意的途径和渠道,公民通过微博提出民意诉求、阐发政策理解、提出不同意见、表明自身立场。官员通过微博能够倾听更广泛和更真实的民意,可以更为便捷地了解到当前社会的舆论焦点、热点、情绪倾向,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方向,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和应对问题。同时,微博也成为政府部门在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之外的有益补充。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1上半年度中国微博报告》显示,随着微博用户数的高速增长,政务微博带来微博问政的升温。截止至7月6日,仅新浪微博上,政府机构微博数达4920个,政府官员微博数达3949个。在不同职能部门的表现上,公安部门微博以75%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此外还涉及宣传、党政、司法、交通、文教、工商税务、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务微博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涵,成为服务型政府服务于民的便利通道,政府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另一方面,通过政务微博,公众可以了解涉及许多诸如基础设施改造、政府政策、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政务微博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政务微博可以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务微博可以帮助政府部门革新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方式,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共治理水平,为建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然而,政务微博不单单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它同时也是一个沟通平台。为人诟病的是,目前的政务微博更多发挥的还是充当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而在与网民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鲜有突破,与网民的期待存在不少的距离。一些“别把政府微博和官员微博当回事”的呼喊凸显着微博问政的困惑。
微博问政中的官员策略与民主幻景
我们知道,网络是公共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而微博更将这两大功能无限地放大。140个字的微博虽短,但赋予网民的表达空间却相当大。如今,由于微博的匿名性和扩散性,微博反腐成为了政治生活领域中不可小视的民主力量。同时,微博传递的信息偏差也使不少官员陷于被动的境地,“网络恐惧症”的生发成为了基层官员亚健康政治中的新病象。显然,微博问政,“问”的是政府,更为主要的是官员。因此,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冷静面对网络公共领域复杂性的考验。微博,考验着政府官员的处置能力。
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领导是“网盲”, 要么不联网或者把网络当成办公室装饰品,要么不愿意上网或者主动回避网络,这都是与现代政治生活格格不入的避世主义行为。因为回避问题不等于搁置问题,回避矛盾更不等于解决矛盾。而某些官员在面对于己不利的网络信息时,采取吵、封、抓、告等下策,这也是不符合柔性政治法则的极端主义行为。当然,更为可笑的是官员在微博中的自我“报料”:在江苏,某局长由于误将微博当作私密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在微博上大肆露骨调情,顿时成为了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而当媒体采访时,局长还惊诧地反问:“你看得到了我的文字吗?”不少网民感叹:不懂微博的领导真是“伤不起”!
毫无疑问,微博的真实性往往伴随着内容的随意性和结果的失控性,有时虚假信息难以辨别。某些“谣言”容易通过它传播开来,并通过实名微博“合法化”,然后在实名与匿名微博间反复循环和扩大,从而导致“三人成虎”由“假”变“真”。比如,有微博称某女教师卖淫救助失学儿童,经查该信息系网络推手通过移花接木手法杜撰;有微博称浙江省文化厅为“反三俗”确定37首违禁歌曲,然而浙江省文化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没有发过这样的有关文件。
其实,面对微博问政,官员必须贯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理解群众,依靠群众。积极面对问题,坦率表达真相,避免因某种事件而产生不当语言或行为的“病毒式”扩散。对于一些“欺骗性议程”和“陷阱式议程”,公布真相,理性沟通,坦诚相待,积极应对,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将错就错,相反还会此地无银、欲盖弥彰、贻害无穷。我们知道,虽然微博上看似无限自由、无穷边界,可以接受无数信息,但实际上却有意无意地屏蔽了许多真实的信息,加之带有激烈的言辞和过分情绪化的宣染,往往容易形成“圈子化”的、“群起而攻之”的、“多数人暴政”的现象。
诚然,所谓的“微博推手”和“网络水军”不可能建构有序的问政程序和真正的网络民主。因此,当公民认识到自己与网络公共领域息息相关并在这个领域内共生共存时,那么就必须建立和遵守一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秩序。只有如此,政府、官员、公民、社会才能在虚拟公共领域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在人们普遍缺乏自我审思习惯和整个体制缺乏同步协调的情况下,微博等新媒体所建构的民主努力还只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神话。微博的出现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见论坛,而不是民主政治的裁判所。
(作者:陈潭 编辑:罗柳茹)
时间:Oct 29, 2011 10:25: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