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作者: 时间:2020-03-10 点击数:

珠江会讲第12期

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编者按】病毒与人类共进退,灾难与文明共成长。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诸多经历,诸多场景,诸多记忆,都会成为我们难以抹去的岁月片断。2020年3月8日下午,珠江会讲第12期,《南方治理评论》主编陈潭教授和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李利文博士特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吕普生博士就“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进行了连线访谈与线下记录。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部分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了线上交流。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致力抢救我们自己的当下叙事和可能留存给未来的点滴印迹!——陈潭

 

 

湘南粤北地界的宜章,南岭山区,山清水秀、湖塘众多,是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产地。农历二三月间,初春时节,正值油菜花开,一片片新绿托起明黄地毯,一阵阵春风吹皱金色花海,啁啾鸟鸣,蝶舞蜂飞,赏一幅乡村图景,哼一曲田园小调,正是农忙好时节。为了给同学们更好的网络课程体验,减少由于网络阻隔带来的空间疏离感,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老师把《当代西方政治学说》课堂选址就设立在了这一片田园美景之中。

 

 

◎《南方治理评论》:普生老师好!武汉是COVID-19重大突发疫情旋涡的中心,您提前回了湖南宜章老家过年,结果又无法回武汉了,成为了不在武汉重疫区的“漏网之鱼”。我们很想听听有关您这段时间的“周折”。

◎吕普生:陈老师、利文老师,二位好,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当一件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记述其细节,既能给未来留存记忆,更能及时思考我们当前遇到的挑战。疫情初发于武汉,是武汉的不幸;病毒袭击人类,是人类的灾难。就目前疫情在多国暴发而言,新型冠状病毒毫无疑问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抗疫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责任。

在武汉封城(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之前两天,我们一家四口已经按照春节返乡探亲计划回到湘南老家。我们是在1月20日得知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情况,所以1月21日在返乡高铁上格外注意防护。除了刚满半岁的孩子没法戴口罩之外,我们都戴了口罩,并且随身携带了肥皂,间隔半小时左右都会洗手,同时还安排亲戚开车到郴州西高铁站接我们。

为了自己和亲友的安全,避免亲友的担心,我们1月21日傍晚回到老家之后立马取消了一切走亲访友活动,早先跟老同学聚餐的计划,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也取消了。回到家的第二天早上,村委会就收集了我们一家四口的详细信息;第三天(1月23日),村卫生室医生来到我家,送来了体温计、体温记录表、医用酒精、棉签,开启了每天测量两次体温的居家隔离和观察工作。在此期间,我们都使用单独碗筷,与家人分桌、分楼用餐,老家的亲属在一楼,我们一家四口在二楼。每次用餐,都是让侄儿或侄女帮忙盛好饭菜,送到二楼来。除了单独用餐,我们基本很少下楼,也不敢出门。14天之后,由于身体均无异常,村委会工作人员送来了解除居家隔离通知书,并叮嘱我们继续宅家,尽量不外出。

说实话,居家隔离观察期间,我们心理压力非常大,既担心自己感染,更担心万一感染,会给整个村庄甚至所在乡镇带来极大的恐慌和麻烦。因此,我们自己极其小心谨慎,在解除居家观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出门,特别是不跟一栋亲属之外的其他人接触。大年三十,几位兄长家的年夜饭,我们一概都没去,大年初一给老父亲拜年的惯例活动,以及跟其他亲友春节拜年的活动,我们也都取消了。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我的一位逾70岁年纪的堂兄,大年初一来到我们家,说想要跟我聊天,刚进家门,就被劝回去了。

其实,我们所经历的,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相比于武汉同胞和一线工作者,我们遇到的这些都不算“周折”。我们的确是万幸的。

 

 

◎《南方治理评论》:疫情倒逼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这一次重大疫情,很可能就没有当下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体验。您是如何看待本次全国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形式的?

◎吕普生:首先我谈谈自己对线上教学的理解。“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这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总体教学方案,也是教育领域有效的战疫形式。这里的“停课”,是暂停传统的面授课堂,用线上教学予以替代,所以不宜把这里的停课理解为不开设课堂,线上直播课堂是新的课堂形式。个人以为,在线教学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学类型,不仅包括线上直播课堂,还包括慕课、录播、电视台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指导与答疑,以及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其它运用形式。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在线直播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总体上并没有真正停课。中小学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线上教育资源使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同家庭持有信息化资源的差别,以及保护中小学生视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在线直播课堂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学生。所以,中小学开展在线教学面临的问题比高校要复杂得多,挑战也要大得多。这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网上已经有一些报道,还需要学界深入研究。尽管在线教学存在一些局限,但通过这次大规模实践,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将会深入人心,它在打破时空限制、提供多元选择等方面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得到认可,未来也毫无疑问会替代一部分传统课堂。

这次疫情在教育领域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是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接入鸿沟,还是对于信息化资源的认知鸿沟和使用鸿沟。往更深层次讲,数字鸿沟还表现为信息化设施、设备生产和信息化资源供给的特定群体偏向。通俗地讲,就是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资源,在其最初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就是以具备消费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群体为导向的。我去年围绕这些问题撰写的一篇论文,很快也会刊发出来。在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在线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方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不少农村家庭缺乏电脑、没有接入互联网,有些家庭甚至没有像样的智能手机,多子女家庭的电视和手机不够用,还有一批农村家长对于信息化教育手段表示“搞不懂”,除了督促,难以真正帮助孩子推进线上教学。这是农村教育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关注与有效应对。

 

 

◎《南方治理评论》:作为一线教师,备课之外,您是如何在宜章老家开展线下其他教学准备的?

首先是学习和比较不同媒介的教学效果。作为网课小白,我学习和尝试了QQ群、腾讯课堂等几种方案。QQ群好学易用,既可以视频直播+屏幕分享,也可以语音连线+屏幕分享;腾讯课堂功能多一些,效果也挺不错。由于我的教学班级规模较小,目前一般采用QQ群视频直播方式。

其次,我建立了QQ教学测试群,邀请亲朋加入测试群中,做好各种调适工作。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还跟学生进行了较为正式的课前测试。测试过程中发现,我无法看到学生在手机上发的弹幕。当时我向腾讯官网、教务管理人员、一些学生和朋友求教解决方案,但都未得到解答。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新申请QQ号,加入教学群当中。上课的时候,我用电脑开展在线教学,用手机登录QQ新号,以学生身份加入课堂当中,于是我的手机就可以看到弹幕了。

此外,为了改变呆板的教学背景,我还设计了户外移动教学方案。为此琢磨了运用手机热点链接电脑网络的技巧,还特地购买了数据流量。为了保证在线教学效果,我提前几天去村庄里面和田间地头实地踩点。当时踩点之后,发现常规凳子和桌子都略微矮了一些,自己坐在电脑前面会挡住背后的视野。为了不影响课堂直播效果,需要一张高于常规桌子的长腿书桌,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自制了全新的教学设备——“高脚讲台”。吹面不寒杨柳风。伴着早春温润的气息,第二周周二早上不到7:50,我们就开始了课堂连线,调适视频画面。看到这一全新的授课地点和美丽的乡村背景,同学们也兴奋不已。

 

 

◎《南方治理评论》:谈及在宜章老家的“户外”+“移动”教学,我们想听听您探索户外移动教学的初衷,以及到底教学背景是怎么“移动”的?

◎吕普生:在我们学院教学管理团队跟我探讨户外移动教学方式时,我也谈到过这一点。之所以采取田间移动课堂的在线教学形式,是为了避免单调的授课背景,让自己和同学们都有更好的在线教学体验。经过实践,授课地点和背景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在移动式田野教学课堂中讲述政治思潮和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也希望向同学们传递一种脚踏实地、胸怀社稷的治学精神,让同学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社会民生,贴近自然和人文,激发学术探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我还希望通过变换上课地点和介绍周边的人文背景,展现湘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居住样态和人文景观,让同学们跟随地点的变化更贴切地了解湘南农村风貌。

至于教学背景的“移动”,我的基本做法就是,每一次课堂,我都根据自己在村庄内和周边田间地头踩点情况,把电脑和桌椅搬到合适的教学点上去进行在线授课,因此,每次课堂,我的教学地点和背景都是变化的。我对教学地点和授课背景的总体设计方案是从自然风景转向人文景观,从宏观图景转向微观景致,并在二者之间进行适当的切换。下面这张在宗族门楼前面的照片就是第三周课堂的授课场景。

 

 

◎《南方治理评论》:除了教学形式的布置之外,如何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班上的同学也大都回了老家,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也能在“课堂”上跟大家讲讲他们家乡的事情吗?

◎吕普生:改变授课地点和视频背景,毕竟只是形式变化,我们的授课还是要更加强调实质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我所接触的大学生总体上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既对深刻的理论知识和推理逻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一面,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着力去把握的方面。

在武大这种研究型大学,要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供给和有效的兴趣激发。充足的知识供给,一方面是要充分备课,把理论知识梳理清楚,讲明白,真正让学生有收获,所以我把精力大都放在阅读新文献、更新讲义内容、修改和充实PPT上。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延伸阅读和课后作业,施加一定的约束,让学生带着适度压力去学习和保持专注力。有效的兴趣激发,要求在课堂中进行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经验,积极思考问题和在线讨论,形成问题意识。

至于学生家乡的事情,我并没有在“课堂”上预留时间让他们讲,因为“课堂”时间太有限,也太宝贵。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撰写个人简介和疫情感想。个人简介有助于我尽快熟悉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家乡情况、知识储备、学科兴趣、面临的困惑和未来发展规划。疫情感想则有助于我了解学生对于当下疫情的认识与思考。目前所有学生都已经给我提交了个人简介,需要沟通的面上问题,我会逐步在课堂上交流;部分学生也已提交疫情感想。

 

 

◎《南方治理评论》:开展这种“头顶天,脚踏地”的线上教学,可能会成为教师和同学人生历史当中难以忘却的记忆片段。您是如何布置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呢?

◎吕普生:在我的课程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阅读经典著作,撰写读书体会或读书报告,督促同学们真正潜下心去学习。我主讲的这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包括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福山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等等。在讲述自由主义发展历程的时候,我还要求同学们用泛读方法阅读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等经典著作,提交读书体会。对于有余力和兴趣的同学,鼓励他们进一步精读。我希望通过这些平时阅读和积累,弥补不能面对面研讨交流的缺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南方治理评论》: 对于武汉的情况,除了从各种媒体和朋友圈得到消息以外,你们武汉的同事群、朋友群也会有更多的一线即时消息传递。在重大突发疫情形势下,您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

◎吕普生: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可靠的信息渠道、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都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即时消息相对较多,专业群、同事群、社区群转发的消息,我大都会浏览,但我更倚重权威媒体、专业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的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些单位和社区发布的情况通报,这些消息相对可靠。一线医护人员发布或转发的消息,我也比较看重。至于微信朋友圈,我很少浏览。

 

 

◎《南方治理评论》: 在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吕普生:疫情暴发以来,我几乎全程都在关注疫情防控进展,再加上我本人在武汉大学已经工作多年,对武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而让我深刻印象的事情有很多。

一是疫情出现之后到大蔓延之前,有关病毒是否存在人传人问题的官方表述的频繁变化。这虽然跟专业部门对于病毒的认知情况有关,但信息透明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次疫情很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只有尽早如实公布疫情信息,各界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民众也才会积极主动加强预防。

二是武汉封城之后不久(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眼含泪水地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这句话意味着武汉人民将要承担重要责任,事实也正是如此。

三是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景象,比如长时间戴口罩出现的口罩脸型,多种多样的打盹姿势,不敢回家吃饭和休息,路过家门口时蹲在路边吃饭。特别是一些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牺牲,更令人悲恸。每一个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都冲击内心。

四是疫情防控早期谣言满天飞,特别是“双黄连”事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是武汉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两座专门收治医院,征用一批公共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博览中心等相对空旷和闲置的楼堂馆所,紧急改造为方舱医院,实现确诊患者全收治;同时征用酒店等场所建立100多个集中隔离点,实现疑似病例全隔离。这些是抗击疫情过程中值得总结的有效经验。

 

 

◎《南方治理评论》: 回到宜章县老家,而您是从武汉重疫区回去的人,估计您也会是“重点照顾”的对象吧?宜章的疫情情况怎么样?乡镇和村里的疫情防控如何?

◎吕普生:回来之后,乡镇领导、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村卫生室医生都对我们非常关心。宜章的疫情不算严重,截止今天(3月9日),宜章总共确诊4例,都集中在县域北面,且都已治愈出院。我所在的县域南面没有出现过确诊病例。总体上讲,宜章的防控举措是相当及时有效的,具体在上面我回家的经历当中已经提到。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老家大年三十就要求所有村民一概取消走亲访友和聚众活动,大年初一采取了有效的封村举措,路口都有人值守。武汉返乡人员,全部要求居家或集中隔离。在目前全国疫情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村民外出务工。

 

 

◎《南方治理评论》: 通过本次特殊体验的线上教学方式,您觉得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变什么?对我们未来的课堂教学或本科教育有哪些期待?

◎吕普生:据我了解,包括武汉大学、广州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其实一直都在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新环境、新条件、新手段和新的教育对象要求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形式和内容。我本人也曾主持完成过教改项目,旨在推动课堂讨论与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教学研讨方式。

今天我们讨论的传统课堂教学变革,应该是基于在线教学方式而言的。在线教学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限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有助于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缩小数字鸿沟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许多受教育者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教育平等。对此,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吸收在线教学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短板,吸纳网络上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归根结底是塑人的事业,除了知识传承之外,人格养成、品行塑造、精神孕育、好奇心引导、创造力激发等教育元素也相当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而达成这些教育内核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也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堂只要保持其变革活力,依然会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未来的课堂教学,一个很可能的方向应该是,在满足共同教育需求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线下面授课堂为主,辅以线上网络教学,二者相互补充和相互衔接;在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方面,线上网络教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A专业学生对B专业的部分课程感兴趣,就可以合理运用慕课等网上教育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我们期待这些可能的变化能够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教育公平。

 

 

【嘉宾名片】 吕普生(1982—),湖南宜章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人选,湖北政治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福利政治与公共服务、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参撰著作5部;在《政治学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6年获武汉大学首届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多项,其中专著《纯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著《以治理的民主实现社会民生:对于行政信访的再审视》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获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