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

作者: 时间:2023-08-19 点击数:

一个档案袋装一生:

看不见的材料,剪不断的烦恼

《南方周末》2023-08-19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陈潭在16年前就形容人事档案是“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10个曾与人事档案发生“纠葛”的人。从高校学生到机关干部,发生在升学、工作调动、退休等各个阶段,甚至最早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没能解决。一位在湖北经营档案代办业务的商家坦承,要存自持档案“主要是和一些人才市场合作”:“你没有资源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存进去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南方周末实习生 邓可 林倩伊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2年9月,徐澄突然发觉,一个已有9年不知其踪的档案袋,成了她求职途中的关键问题。这是一个记录徐澄履历的档案袋,她不能经手,更无权查阅。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学阶段便开始被建立这一份人事档案,神秘且严肃,直至退休时,它还将决定被记录者的余生待遇。如此重要的一个档案袋,其管理程序在徐澄后来的求解过程中却显得刻板又圆滑。在工作前五年,曾经供职过的三家单位都不曾有人过问档案之事,直到她在2022年即将入职一家事业单位时,那份消失的档案成为了必需品。这并非孤例。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中,有人与自己的档案袋“互不打扰”,有人却为此四处奔波,甚至有人因为一纸档案,维权多年。而2023年6月27日的一个热搜,再次将人事档案拉入公众视野:四川省泸州市一位母亲无意间私拆了女儿档案袋封条,女儿崩溃大叫。中国的人事档案约起源于汉代,相关管理制度不断传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建立干部档案工作及管理制度,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完善。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冲刷之下,人口流动与身份变化早已超出制度设计,在21世纪初,媒体舆论曾聚焦过档案管理弊端的极端案例,探讨改革之道。如今时隔近20年,各地多有革新措施,但在升学、调动、升迁、退休的人生关键节点,这个档案袋的管理问题仍有时会像刺客一般,突然拦在某个人之前。

“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

“组织、人事、劳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人员经历的、德能勤绩和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备查的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这是人事档案学教材《人事档案教程》里的定义。16年前,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陈潭在《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以下简称《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就形容人事档案是“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一个课本大小的棕色牛皮纸袋离绝大多数被记录者似乎颇为遥远。不过,陈潭还有一句:“用起来需要”。人事档案至今仍与许多重要事项牢牢绑定。依据教材《人事档案管理实务》,报考研究生需要出具记录个人经历、学历与成绩的人事档案材料,入职公有企事业单位、报考公务员、职称评定、合同鉴证、离退休都要档案作信证,在五险一金的发放上,档案所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等信息也是重要依据。一旦断、弃档,福利保障都受影响。也恰因为这些繁杂的绑定关系,人事档案管理成了一些被记录者的痛点。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10个曾与人事档案发生“纠葛”的人。从高校学生到机关干部,他们身份不一;在升学、工作调动、退休等各个阶段,都有受访者为档案所困;麻烦起始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有些至今没能得到妥善解决。江西人米园就不得不在临近升学之际同档案“死磕”。2023年,她考研报到,要把档案存入学校时,发现没有高中的学籍档案。辅导员让她回高中学校补办,她却被高中学校告知档案丢失,只能开就读证明。这已非她首次在人事档案上遇到麻烦。此前,读完自考的专科与本科后,前者把学籍档案发回她自己手中,后者则干脆连密封档案袋都没有,只给了两张纸,她只好买袋子装起来。当她尝试将档案存入当地人才市场时,工作人员告诉她,人才市场不接受非全日制的档案。至今,她都只能自持两份档案。更多的人则在工作调动中遇到了麻烦。前述的徐澄在寻档案过程中,高中母校无人愿意补办档案,直到电话骚扰母校一个月,才有老师答应。补办完毕,徐澄又发现,个人自持的档案无法存入人才市场。她只好花费1000余元,找一个淘宝商家代为存入另一省的人才市场,再调入工作地。老家在甘肃一县城的祁菲则曾与档案管理机构杠上。她回忆,2023年3月,她入职一家事业单位时,单位给了她一张表格,需要她的档案管理机构填写、盖章。然而,存放祁菲档案的县人社局档案室告诉她,她无法证明自己在新单位工作,故此不能填表盖章。如要办理,祁菲新单位必须派人持介绍信至县城方可。祁菲一度觉得要办不成入职手续了。后来,她向上一级的市人才服务中心询问才得知,她本人持表格可以办理。祁菲跑回老家,拿着上级说法与单位介绍信,才办成了事。上海人鄢平也因档案问题在工作变动上摔过跤。2021年,他入职一家事业单位时,后者告诉他,他自称曾在一家国企与另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过,档案上却没有记录。在几番折腾之后,直到他母亲在家翻出了当年签订的劳动合同,这才算是堵上了档案的漏洞。“档案没有非常客观全面地记录我的工作经历,我反而要为档案的缺失来进行额外的解释。”鄢平感叹。而在档案管理的另一端,陈潭曾在书中总结,当时人事档案管理已出现了弃档死档、人档分离、虚假档案、人质档案、黑档案等问题。16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黄霄羽看来,上述部分问题已经逐渐消解,但弃档与虚假档案问题至今存在。黄霄羽回忆,2022年,她曾受教育部委托对高校毕业生的弃档问题与对策进行课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有约70%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弃档问题。

虚假档案问题也一度并不少见。司法部原党组成员卢恩光便是人事档案造假的典型之一。据央视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卢恩光被称为“五假干部”,其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家庭成员全部存在造假。不过,黄霄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一问题已有好转。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