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潭院长受邀新华网书面采访

作者: 时间:2018-05-03 点击数:

近段时间,有关于“吃空饷”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80后官二代在武汉、襄阳两地检察院任职,均不上班吃空饷;陕西延安教育局长夫人吃空饷;哈尔滨呼兰区20名教师吃空饷;湖北武穴多名教师吃空饷。这些吃空饷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吃空饷背后有何共性问题?网友非常关注。2012年9月16日,新华网就此事书面采访我院院长陈潭教授,为广大网友解答疑问。

供稿:学院综合办公室 编辑:朱伟健)

【附录“吃空饷”的治理逻辑——陈潭教授访谈

记者:“吃空饷”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现状?“吃空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失守”了?

陈潭:最近,“吃空饷”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揭露,这既是官本位条件下机会主义者“搭便车”的产物,也是自媒体条件下网络反腐的新动向。“吃空饷”诞生了公职领域的“揩油族”,缺勤不上班,却照样领取工资、享受福利待遇,是一种典型的“私人物品公共承担、公共物品的私人占有”的公共财政资源侵占和掠夺现象。从林林总总的“吃空饷”事件中,人们总结出“旷工饷”、“病假饷”、“多头饷”、“冒名饷”、“死人饷”等多种占饷形式。“吃空饷”的背后反映了以权谋私和权力庇护的利益侵占,是制度漏洞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合谋,是公务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背叛,也是国家形象和政府信用的流失。

记者:“吃空饷”会对公共利益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潭:在中编办下发的《关于对“吃空饷”问题开展督促检查的通知》中,也将“吃空饷”现象分为“在编不在岗的”、“已经调离,但不办理核减编制等有关手续的”、“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的”、“已经死亡未核销编制的”、“其他形式’吃空饷’的”等五种形式。2005年中编办决定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在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宁夏、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数量不少,损失惊人。可以看到,“吃空饷”现象能够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危害:第一,导致财政资金流失严重,严重侵害纳税人利益;第二,产生“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官僚困局,在“有事没人干”的情况下聘请临时工又得增加公共支出;第三,增加单位内部的不公平感,造成“做事的”和“不做事的”一个样,容易激发内部矛盾;第四,增大政府信用流失度,严重影响公共权力机构的公信力。

记者:“吃空饷”屡屡发生,问题主要出在了哪?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陈潭:从源头上讲,“吃空饷”现象的屡屡发生是体制的漏洞和制度的疏忽造成的。公职人员也是理性的自理者,在制度疏漏和缺失状态下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于是“吃公家粮”、“揩公家油”、“报公家帐”的现象就屡见不鲜了。在官官相护、以权谋私、利益交换、权力庇护中形成了“喂空饷”的潜规则,也为“吃空饷”滋生了土壤。不管是“喂”还是“吃”,都是在制度漏洞和监管程序的缺失状态下所产生的“公用地悲剧”。由于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编制不透明、工资支出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那么“内部人控制”下的“喂空饷”和“吃空饷”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七岁参加工作八岁吃皇粮”的现象也就见怪不见了。同时,在体制转轨和冗员臃肿状况下,貌似合理设计的“停薪留职”、“退居二线”,其实也是“吃空饷”的另类表现形式。一部分人占着编制却不干活儿,单位需要干活儿的人,却可能遇到“无编可用”的情况。

记者:如何杜绝吃空饷现象?从制度和管理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

陈潭:杜绝“吃空饷”现象,必须加强制度化管理和强化问责处罚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设计上合理设计岗位,定员定编,明确职责,推动人员编制、单位经费的透明化;二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任机制,杜绝“停薪留职”、“退居二线”等妥协制度下的副产品;三是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开展自查自纠和动员群众举报,加大对“吃空饷”者的处罚力度,让“喂空饷”者也受到严厉惩治;四是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即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清理结果公开、接受监督)制度,对清理工作中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打击报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时间:Sep 18, 2012 9:09:00 PM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