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敏学术观点获《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

作者: 时间:2018-05-03 点击数:

来源:和讯新闻2012年9月29日00:06

【核心提示】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ACCC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之“社会脆弱性:气候变化与环境的视角”论坛在银川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毅主持论坛研讨。

社会脆弱性范式具灾害预测等特质

广州大学周利敏归纳了四种有关社会脆弱性的定义,即“冲击论”、“风险论”、“社会关系呈现论”和“暴露论”。他认为社会脆弱性范式具有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预测等特质,为灾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周利敏强调只有通过社会脆弱性分析才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同时也指出社会脆弱性范式的研究局限,如“技术决定论”倾向和难以量化的问题等。太原科技大学蔡萍提出并阐释了环境现实的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以及环境问题的二级建构(初级建构为当地居民对环境现实的日常知识和实践;次级建构为环境问题的确认及治理)。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用环境现实的二重性替代了环境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而环境问题的二级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西方环境建构论研究大多关注次级建构的研究局限。中国海洋大学陈涛介绍了生态现代化、生产的跑步机和双重转移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开发与核风险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他认为,中国环境社会学界应增强“问题意识”和“理论修养”,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

关注环境变迁背后的制度性因素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胡玉坤基于民族志田野调查,从历史视野考察了内蒙古一个村落在以往60年中对土地利用的实践及其生态后果的流变,并探究了其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她认为,该村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实践及与之相伴的生态后果,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正规制度与嵌入乡土社会的非正规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果。保护土地资源的制度机制的匮缺,尤其是国家农地制度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社会资本的丧失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等都加剧了土地利用实践微观层面的不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把对“自然环境”的观照引入“国家政权建设”的学术探讨。她结合一个草原社区生态空间的历史变迁指出,对“自然”的重新定义、规划和改造是现代国家权力建构其合法性与自主性的重要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敖仁其、文明以内蒙古一个牧业嘎查为例,研究了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与社会脆弱性的形成,并指出建构多种层面和类型的合作方式或组织符合牧民分工协作的生产生活需求,符合生态保护和本土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未来社区组织管理功能变革的方向。南京大学张玉林从脆弱性的角度讨论了山西煤炭能源开发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地面沉降等自然脆弱性,以及煤炭开采区地方社区解体带来的社会脆弱性。

气候风险致气候移民问题凸显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苏浩以内蒙古草原为例,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牧民生计、饲养牲畜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建议:在牧区成立专门迁移机构;确定各盟市牧区草场不同的载畜量,帮助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把扶贫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河海大学陈绍军与曹志杰剖析了诸种气候风险导致的气候移民问题,指出其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努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孟慧新与郑艳基于宁夏多个村庄的移民决策和执行机构的调研,探讨了规划性适应与自发性适应模式在劳务移民问题上的实际运作、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

提高社会自主适应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

民政部徐富海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出发,分析了自然灾害对草原牧区的影响,认为应推动政府确立“灾害风险监管”的理念,建立公民社会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的风险管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魏玉荣阐释了内蒙古气候变化状况、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气象局李耀东分析了新巴尔虎右旗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迁。另有学者孙学兵则指出,贫困人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群体,提高其自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是扶贫规划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大自然保护协会陈艾以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分析了地方社区自主适应生态系统的途径。内蒙古阿拉善草原与生态研究所乌尼孟和基于对内蒙古阿拉善牧民的问卷调查指出,草原生态系统时空变异大和非平衡性的特点决定了“围封禁牧”政策应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总之,解析社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探索降低社会脆弱性的制度化途径、提升社会自主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已成为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相关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社会学博士 周利敏)

相关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2-09-29/146382725.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时间:Oct 11, 2012 10:01:00 PM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