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特色一流的MPA教育

作者: 时间:2022-09-17 点击数:

“ILG+VKA+TCP+CCS”模式

——致力打造广府特色湾区一流的MPA教育

广州大学MPA教育立足时代、面向前沿、服务国家,拥抱湾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致力打造“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致力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全球视野、卓越才能的高级公共管理精英人才。

办学模式:国际视野+湾区特色+广府品牌(ILG)

——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具有全球的战略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思考并承担公共管理的使命和责任。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政府机构、咨询机构组成跨国课题组,共同研究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网络在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知名机构签订相关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友好单位,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建立MPA短期国际访学项目,进行国际实地考察。

——湾区特色(local)。立足湾区、深耕广州、面向全国、贴紧基层,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在教学案例、课外导师、实践基地、合作平台、招生资源上,建立稳定的地方生源。加强基层治理研究,开设贴近基层治理的案例和课程,贴近学员的需求。

——广府品牌(GZU)。充分吸收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融于一体的岭南文化养分,呈现广府特色,展现广大底色,凸显数字治理、都市治理、廉政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等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培养方向

方向简介

行政管理与数字治理

立足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等数字时代技术,重点关注数字政府建设与改革、智慧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信息化等内容

公共政策与城乡治理

重点关注政策规划与设计、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治理、旧村改造、乡村振兴、中西部协作等领域和议题

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

关注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灾害治理等领域,关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数字社会背景下的应急治理等议题

纪检监察与廉洁治理

关注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廉洁合规治理等领域和议题,探索新发展阶段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廉洁合规治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案

社会保障与健康治理

关注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老龄化问题、常态化疫情管理的治理重难点问题等内容,为健康湾区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培养模式: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VKA)

——价值塑造(Value)。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政治意识(Political consciousness)、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的价值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明德为公”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中。用公共价值、社会责任、职业精神引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

——知识传授(Knowledge)。围绕五大研究方向,系统设置课程,改革和优化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化的传授。

——能力培养(Ability)。着重培养公共管理者的战略规划能力(strategic planning ability)、调查研究能力(investigational ability)、沟通协调能力(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公共服务能力(public service ability)和信息处理能力(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等5A核心能力,从治国理念、决策思维、领导技巧层面全面提升公共管理者的变革推动与战略引领能力。

教学模式:理论前沿+一线案例+实践拓展(TCP)

——理论前沿(Theory)。在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公共管理新的理论范式出现,“新公共治理”与“新公共价值管理”,而“善治”“新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网络治理”“数字治理”“整体化治理”等系列新理论也不断涌现,因此必须加强前沿理论教学。

——一线案例(Case)。MPA案例教学既要注重体现一般性、规律性,也要注重体现地方性、特色性,重点加强湾区案例、广东案例的采集和教学。建立本土化案例库,对本土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充实和完善。

——实践拓展(Practice)。突出应用实践,加强对公共管理实践认识、丰富实践知识和技能。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邀请党政国家机关及非政府公共部门精英人士开展教学,同时优化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实地调研。

管理模式:多元共建+团队共治+师生共享(CCS)

——多元共建(Cooperate)。致力打造地方政府、学校、院系共建的一流MPA教育。积极支持教师在实务部门挂职、承担政府项目,还要聘用更多领导干部做学生的社会导师。吸纳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网络安全、遥感技术等跨学科力量和师资。

——团队共治(cohabitation)。建立科学有效的治理架构,建设高效协作的治理团队。通过校内外多部门系统化的招生推广工作,吸引了优质生源报考。加强对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主动倾听学生建议,关注学生学习及生活,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师生共享(share)。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福利资源和校友荣誉的师生共享。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