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出席《探索与争鸣》发布会

作者: 时间:2021-08-05 点击数:

郭明应邀参加《探索与争鸣

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

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

 

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成功召开。作为二等奖作品的受奖作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郭明博士应邀通过线上方式出席了会议。


CE2F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以及上海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理论媒体的领导、代表,专刊作者代表和征文评审专家、作者代表,上海市社联及所属部门的负责同志,共计8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发布会。


C843

 

开幕式环节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致欢迎辞,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分别讲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环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分别做交流发言。


864E

 

同时,《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发布了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并用数据分析了《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基本情况。获奖的24篇作品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广州大学、华中师大等20余所知名高校。


18343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郭明博士的作品《“虚拟型”熟人社会:实践逻辑与生成机制》荣获二等奖,并在“百年道路与青年使命”青年论坛环节就作品撰写的缘由与过程进行分享。郭明博士在会上指出,数字技术正在驱动传统乡村社会形态展开深度变革。互联网技术与乡村社会生活生产相交融,导致村民之间的数字关联,乡村秩序的数字维系,乡村文化的数字共享及乡村规则的数字约束,最终推动乡村熟人社会形态呈现“数字化”展现形式。“虚体型”熟人社会不仅是识别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形态的理论抓手,而且是对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分析概念的深化和拓展。最后,获奖代表就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发展、青年人的学术使命、青年人在治学方面的困惑、中国学术的转型与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5AE3

 


上海对青年学人的“磁场效应”显现

——《探索与争鸣》连续四年举办

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

《文汇报》2021-08-03


144A3

 

“90后青年学人作为一个整体正在浮出历史地表”。这是两年前,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大会上,主办方《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的观察。日前,《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召开。从这次的获奖征文中,许多专家“惊喜”地发现,青年学人正成为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主力军。

 

“国家”成为青年学人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

 

本次征文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征文对象为40周岁以下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在读学生,共收到来稿925篇,最终评选出24篇获奖论文。据《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介绍,以“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为切入点,其目的是为鼓励青年关心数字时代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实践,把学术问题的研究与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鲜明体现了刊物特色。

 

编辑部通过对征文来稿的词频共现分析发现,“国家”成为青年学人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以学科为方法、以国家为目的,成为本次征文活动的一大特点。以获奖论文为例,无论是“制图术”“权力流散”“虚拟熟人社会”“技术民族主义”“机关术”等概念,在文章开始阶段都采用了学科内部比较专业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但文章的最后,主题都导引到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与文明传播等宏大叙事层面。对于当代年轻学者而言,他们的研究逐步从学科内部的微小研究走向关怀社会现实的宏大叙事。

 

此外,不少论文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科范式。有的以今日的独特视角关注中国当下发展,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关注新潮的话题,如游戏与文化娱乐、新科技与劳动转型、算法与机器伦理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色与时代特征,并能够做出深入有价值的分析讨论。“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勇于创新,把生活当中已经提出的尖锐问题,借助各种理论资源一步步深入研究下去,这一点让我看到了中国学术的希望。”评委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说。

 

“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磁场效应”在日益扩大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培养青年学者,与青年学子共成长,是《探索与争鸣》的办刊宗旨之一。为支持青年学人,《探索与争鸣》打出了四记组合拳: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支持青年学人一系列的计划,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可持续的学术道路,更多学界前辈和编辑老师一路上为我们指点迷津,小到论文的评审意见,大到由你们发起和引领的学术新话题。”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于京东这样说。

 

近年来,在上海社联党组领导下,在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专项资金资助下,《探索与争鸣》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多年来,征文活动对青年学人的“磁场效应”在日益扩大。此次稿件来源分布非常广泛,覆盖了国内除青海、宁夏、山西、西藏之外的几乎所有区域,还有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从获奖分布上来看,24篇论文共27位获奖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广州大学、华中师大等20余所知名高校。

 

“青年人思想新锐,具有理论创新的冲动和勇气,是学术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力量,但当前青年人普遍面临科研压力大、论文发表难的问题。《探索与争鸣》能够持续多年举办‘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系列活动给青年学人提供支持,这是非常难得的。”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说,“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支持青年学人的各项举措也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把刊物特色和支持学术人才结合在一起,实现刊物发展和学人成长相互促进。”

《文汇报》2021-08-03作者:陈瑜

 

 

编辑|刘鉴萱

编校|王 颖

监制|蒋红军

 

 

 

 


Copyright© 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